為什麼李開復說中國芯還有很長的路,但AI超越美國只需5年?

歐界傳媒

李開復在近日的觀點,我對他的觀點,有如下的分析和判斷:


一,中國芯,還有很長的路。


華為是非常優秀的企業,過去十年在研發的投入累計金額4000億元左右,巨資投入研發,也沒有幫助華為真正創造和掌握自有核心技術的芯片,所以芯片是具有很高技術門檻的技術和產品。雖然我們已經開始非常重視芯片產業,但是芯片的研發,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有可能實現研發成功。近期,我們已經與ARM這家全球芯片設計巨頭公司進行合作,在國內成立合資公司,相信在十年後,我們必將擁有自主的芯片。

二,AI超過美國。


AI是人工智能的簡稱,李開復認為五年之後,我們的人工智能可以超過美國,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在人工智能的優勢,就是大數據,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多,必然擁有很多數據,這對人工智能產業是很重要的基礎,數據越多,才能更加智能。但是,在雲計算方面的能力,我們與美國的差距還是很大。


亞馬遜這家公司在全球是雲計算排名第一的企業,十年前亞馬遜就在佈局雲計算產業,還有谷歌和微軟都是世界級的雲計算公司,而我們國內能夠與美國巨頭公司在雲計算方面競爭的公司,只有阿里巴巴,因為騰訊在這方面佈局很晚。


因此,對於芯片和人工智能,我們既要看到自己的優勢,也要清楚自身的劣勢,不要盲目的自信,需要有長期的耐心才能慢慢的發展和進步。




雄風投資

首先來看看國內芯片發展,雖然早前我國就意識到了芯片的重要性,但是對於芯片整個行業來看,國內企業基礎底子較薄,基本屬於從零開始摸石頭過河式的發展。而國外企業從芯片設計、封裝、測試建立了“長青”的基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大家都認為華為麒麟芯片可以代表國內移動處理器發展,但是雖然華為取得了非常的成就,芯片能力一步步提升,當時堅持會用不靠譜的芯片,到現在能與高通看齊,無疑是成功的。但是根據最新芯片排名來看,蘋果A系列芯片依然是行業霸主,華為麒麟970並沒有上榜,就足以看得出來國內芯片行業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人才短缺、專利匱乏也是制約芯片發展的只要原因。根據此前的數據統計來看,現在中國芯片的自制率只有10%,還難成大氣候。雖然現在國內有幾家手機品牌廠商開始涉足芯片,但是難度費大,比如小米的松果芯片此前只用於一款手機,就沒有音訊。

而AI芯片就不一樣了,各家的起點差不多一致,國內出現了很多大的企業,比如寒武紀、阿里巴巴等都在這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來看看AI企業榜單數據,此前市場研究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發佈了最新研究報告,全球24家AI芯片企業中,中國企業表現出眾。

在Top24的榜單排行中,共有七家中華區公司入圍,他們是:

  1. 華為海思(HiSilicon)位列榜單第12名;

  2. 聯發科(MediaTek)排第14名;

  3. Imagination排第15名;

  4. 瑞芯微(Rockchip)排第20名;

  5. 芯原(Verisilcon)排第21名;

  6. 寒武紀(Cambricon)排第23名;

  7. 地平線(Horizon)排第24名;

所以李開復說中國芯還有很長的路,但AI超越美國只需5年,其實這樣看來確實如此,畢竟中國AI芯片領域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但是如果全面超越海外企業,就必須從生態入手,能讓它真正應用才是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