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錯很尷尬,要教孩子叫年輕女士叫“阿姨”還是“姐姐”?

雖然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卻想聊一聊,也想知道大家對於孩子們的叫法心裡會有怎麼樣的感受~

前幾日在公交車上,碰到一長輩(奶奶或外婆)帶著4、5歲的小女孩乘車,這位長輩看起來年紀不大,約莫50上下的樣子。她帶著孩子走到後車廂找到位置抱著娃娃坐下,鄰座坐了位看上去不到30歲的女士,一頭微卷的齊肩發,打扮時尚亮麗。

叫錯很尷尬,要教孩子叫年輕女士叫“阿姨”還是“姐姐”?

圖片來自網絡

我坐在這位女士的後座,能聞到一絲淡淡的香水味,味道不重卻很好聞。在我這個已經當媽的人眼裡她有著年輕朝氣的氣息,我還在感慨年輕真好的時候,小女孩的動作引了我的注意。

小女孩或是被那位年輕女士手邊漂亮的小皮包吸引,小手時不時好玩似的去摳人家皮包上邊的小亮片,那位漂亮的女士側過臉挽了挽耳邊的碎髮露出漂亮的耳垂,同時看了看小女孩,嘴角含笑輕輕的搖著頭對她說:“這個不能亂摳哦”,亮麗的耳墜隨著她的擺動閃閃發光。

叫錯很尷尬,要教孩子叫年輕女士叫“阿姨”還是“姐姐”?

圖片來自網絡

小女孩的長輩才注意到孩子在亂碰人家,趕緊抓住小女孩的小藕臂:“你幹嘛亂動人家的東西呢?!手不可以這麼欠,動壞了要賠錢的,知不知道?”

看著小女孩的長輩兇孩子,周圍陸續朝著她們這個方向看,那位女士把皮包放到了另一側,看著孩子的長輩說了句:“沒事,沒事”。小女孩的長輩怪不好意思的讓孩子向這位女士道歉道:“來,還好阿姨不計較,快跟阿姨道個歉!”

叫錯很尷尬,要教孩子叫年輕女士叫“阿姨”還是“姐姐”?

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那一瞬間我看到漂亮女士的表情有一絲絲尷尬和僵硬,嘴角的微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從臉上消失。然後小女孩在長輩的催促下說了:“阿姨,對不起”,年輕的女士搖了搖頭,沒有多言。

我當時很詫異的是這麼年輕的女士為何長輩會開口讓孩子叫她“阿姨”,當過年輕的妹子的我知道,在大多數女性未婚的情況下,99%的女性是無法接受“阿姨”這個稱謂的。這個認知除了來自年輕時候的經歷,還來自與我侄女身邊朋友的一個小插曲。

侄女朋友二十出頭,被一位16歲高中女生叫阿姨,引發的一場不愉快的體驗。

叫錯很尷尬,要教孩子叫年輕女士叫“阿姨”還是“姐姐”?

叫錯很尷尬,要教孩子叫年輕女士叫“阿姨”還是“姐姐”?

侄女朋友21歲似乎很生氣,被叫“阿姨”的一瞬間,一度懷疑自己年紀是不是很大,再得知對方年紀不過比自己小5歲,依然還理直氣壯的叫阿姨,氣的小姑娘整個人心情都好了。

叫錯很尷尬,要教孩子叫年輕女士叫“阿姨”還是“姐姐”?

叫錯很尷尬,要教孩子叫年輕女士叫“阿姨”還是“姐姐”?

美好的心情,因為稱謂引發了不愉快

對方似乎和侄女朋友槓上了,依然不改口的叫“阿姨”。

叫錯很尷尬,要教孩子叫年輕女士叫“阿姨”還是“姐姐”?

對於涉及年齡稱謂,不論年齡幾何,女人大多是“敏感小氣”的。

因為這個插曲,我試著換位思考一下,這位小姑娘言辭激奮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讓我注意到讓孩子叫對方稱謂一件小事,居然會給對方造成那麼大的情緒影響。當然向侄女朋友這樣直言不諱當面和那16歲女孩子理論的人不多,即便不說出口其實大多心裡都會有不舒服的感受。

所以一般我教孩子叫人是這樣的:已經結婚生了小孩的女性叫“阿姨”,和奶奶差不多級別的叫奶奶,其他的女性大多叫“姐姐”居多,你會大多數情況下讓孩子叫年輕女性為“姐姐”,對方會心情舒暢和顏悅色的與你相談;而叫“阿姨”之後,禮貌性微笑搭話,已然是不錯的禮貌。畢竟把人叫小了是可喜之事,把人叫老了很容易傷到他人。

不麻煩和傷害別人,其實就是懂得尊重他人感受,讓人感覺你說話很舒服體貼,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高情商的表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