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緣自魏特琳女士的找尋

文|夏夜飛行器

一趟缘自魏特琳女士的找寻
一趟缘自魏特琳女士的找寻
一趟缘自魏特琳女士的找寻

2009年5月12日下午,我擠在從北川老縣城回永興板房的祭奠班車上,一個大嫂突然說起了下午的地震,她說是5點48分,聽到咯噔一聲。是嗎?地震了嗎?我一時糊塗起來,想起來,那時候,我應該在出縣城的路上,第一次要上坡的時候,因為前天晚上只睡了一個小時,加上在路上站了一天,我當時覺得極困,於是走到路邊的亂石中,抽完一支菸,然後打了個盹,突然聽到旁邊打電話的少年聲音特別大,被吵醒過來了,張開眼睛的時候,一時恍惚,覺得過了好長好長。然後我就繼續趕路。周圍的人們,也並沒有異樣,感覺到餘震的那位大嫂,似乎在說一件平白無淡的往事。確實,餘震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新鮮。驚慌也沒有用。大家的沉默,在我這裡,我更願意將其理解成一種無力感。

一趟缘自魏特琳女士的找寻

但無力感的產生之前,很可能卻是施與。可當你發現自己面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卻無計可施時,深刻的無力感就來了。這種無力感,我最初的感受來自於日漸年邁的父母,作為日漸成年的子女,一定能感受得到,曾經頂天立地的父母,如今卻只能默默地作為看客,對於我們的人生,他們已經不能再做出安排和指點了,那些不經意間流露的失落感,常常會像過電般流過我的全身。

但真正讓絕望的無力感,則來自於2年前看的一個電影,《南京》。其中的魏特琳女士(華群),所在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是專門收容婦女難民的難民所,作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務主任,她就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拯救、庇護了那麼多中國女子。但看到電影結束時的字幕,我卻驚呆了,原來她自己得了嚴重的精神憂鬱症,在回美國的途中自殺過,被救了過來,但回到美國,再次自殺,離開了人間。她那麼決絕的赴死,讓我產生不寒而慄的悲傷,在她的身上,我感覺到了人心面臨巨大的苦難時,被擊穿的黑洞,是多麼地可怕。這樣的黑洞,不僅存在於受害者、弱者身上,也一樣存在於那些施與者、強者、拯救者的身上。

一趟缘自魏特琳女士的找寻

那麼在2008,最大的苦難,莫過於5·12大地震。“和這裡的山一座座的崩塌一樣,現在,這裡的人心,也崩塌了,重建家園,首先還得重建人心”,這是長沙的心理諮詢師張玲去年在紅白鎮時的第一感觸。我想,這是很多人的共識,無論是媒體還是政府,都把“心理援助”、“心理干預”這樣的詞彙,播放得十分響亮。但在我們這樣的文化傳統下,大家其實還是不願意屈尊於一個一個的人,或者說普通人,地震有很多明星人物,很多模範,很多典型,但要耐心細緻地回到個人,還是那麼地困難。分發牛奶可以統一,計算補助可以統一,分配房屋可以統一,轉播晚會也可以統一,但關於人心的撫慰和療傷,卻是不能的。我所碰到劉猛、董文、張玲、史佔彪、傅勝春、趙歡、都江,還有馬重禕、雷梅、小胖、趙壘、鄒芳偉、王永強、老龍、老張……無論是心理諮詢師,還是志願者,他們面對的,就是一張張具體的面孔,他們自己也是那麼地獨一無二。

一趟缘自魏特琳女士的找寻

人的尊嚴,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獨一無二之上。人的痛苦,也是如此。我不敢和他們談太多我所理解的魏特琳,因為負面情緒會傳染。因為我知道,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很苦惱的,他們不是上帝,他們只是志願者,只是心理醫生,但複雜曖昧的現實,卻讓他們不得不去承擔那些苦難和麻煩。劉猛自己有癲癇病,他的團隊每天只有50元的伙食費。中科院心理援助北川站站長史佔彪博士告訴我,有7個心理援助站的他們,從去年到現在,從未在民政部、衛生部和其他部委拿過一分錢,也沒在四川省拿過一分錢用作心理服務的經費,“要做那麼多事,中科院自己提供的這點科研經費哪能夠”,但“向政府哭窮,又不合適”,在大城市裡每小時收費至少300元的心理諮詢師們,在這邊拿的是每天15塊的生活補貼,而且大多也不能報銷回家的路費。今天的災區,四處都是工地,修路,修房子,但修心的人們,卻是如此捉襟見肘,如此疲憊不堪。當現世安好天下太平時,我們也許可以粗糙地對待自己的內心,但它傷痕累累的時候呢?

一趟缘自魏特琳女士的找寻

5月12日,我拖著沉重的步履,走在北川縣城的街道上,滿街的丁香花正在盛開,散發出濃濃的香氣,我知道,很多人在懷念這種熟悉的味道,就好像我們自己,常常懷念母親身上的汗味一樣,每個母親的味道是不一樣的,走散的孩子必須找到自己的母親才會停止哭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