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是最古老的養生術,可追溯至黃帝時代

“坐禪”又稱禪修、靜坐、打坐,它是佛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煉方式,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發展而來。

我國傳統的打坐養生功法,實際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

據《莊子》一書記載,黃帝曾向名叫廣成子的人詢問學習長壽之道,廣成子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勞汝靜,乃可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以上這段精闢的論述,實則就是在靜坐中的真實感受和長生之道。靜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慧增智,故顯教、密教及道家、儒家、瑜伽術對打坐都很重視。

《釋禪波羅蜜》雲:“若欲具足一切諸佛法藏,惟禪為最,如得珠寶,眾寶皆獲。”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曰:“因息修禪,疾得禪定。”

小乘佛教講:“久坐必有禪。”靜坐不但可增長功力及養生療疾,另外還可以開悟增智、頓悟宇宙人生大道。

《大智度論》曰:“菩薩身雖遠離眾生心常不捨,靜處求定獲得實慧以度一切。”

《昭德新編》中雲:“水靜極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打坐到底有什麼效果呢?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2002年3月,報導了美國賓州大學醫學中心放射醫學系的紐伯格(AndrewNewberg)博士,利用現代影像技術研究打坐冥想的結果。

打坐是最古老的養生術,可追溯至黃帝時代

冥想打坐:進入忘我時空

紐伯格博士比較了西藏喇嘛在打坐中及打坐後,大腦皮層活動部位的變化。他利用一種叫作正電子斷層掃描(SPECT)的技術,通過比較喇嘛在打坐入定和出定後的大腦局部血流斷層顯像,觀察大腦局部血流量的變化,從而推斷打坐入定時大腦哪些部位活動增強,哪些部位活動減弱,來了解打坐冥想時大腦皮層的活動情況。

研究發現,打坐入定時大腦的額葉,也就是大腦的前部活動增強,但大腦的枕葉,即大腦的後部活動減弱。研究發現,打坐入定時大腦的額葉,也就是大腦的前部活動增強,但大腦的枕葉,即大腦的後部活動減弱。

紐伯格博士解釋:“通常在人們集中注意在某一特定事物時,大腦的前部活動增強,同時,大腦的後部活動會明顯減弱,這個部位一般被認為是在方向感、立體感等方面起作用。這些結果可以說明為何人們在冥想打坐中,通常有忘我及失去時間、空間的感覺,這正是實驗中所觀察到的。”

打坐是最古老的養生術,可追溯至黃帝時代

精神空寧,身心自在安定

紐伯格博士談到,自己從兒時起就一直在思考關於現實、真理和神的問題,這些思考也引導他日後利用神經科學及大腦影像技術的專長,進行大腦、心靈和宗教修習之間關係的研究,這些研究有助於瞭解宗教修習對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影響。

他談到研究發現健康與心理有直接的關係,且顯示打坐能幫助降低血壓,減慢心率,減少焦慮和減輕抑鬱,他也認為對物質世界和人類內在世界的研究,對人類來說是同樣有益處的。

紐伯格博士還發現到一個特別的現象。他在研究中發現,當人們在打坐時會感受到“精神心理”方面的神奇體驗,而這種精神上感觸到的體驗,遠比日常生活中所感觸的事物,要來得更真實。

這也說明,人們在精神心理方面所經歷的體驗,可能比我們日常用感官所感受到的,感觸更為強烈且更清晰,更具有真實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