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教戒律怎樣形成?

早期道教戒律怎樣形成?

一、道教戒律建設概況

早期道教戒律怎樣形成?

道教戒律建設,是道教教制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加強道門自身建設和提高信仰水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戒律從信仰的角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維護道教教義、道教經籍、道教科儀、道教活動場所、道士和道教組織等宗教要素的神聖、尊嚴和崇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肯定道教的信仰與價值,肯定道教的神聖性,進而肯定道教徒的信仰追求和價值選擇;另一方面,戒律也可以極力維繫道門內部的嚴肅性、清靜性和純潔性,有助於逐步實現道教徒的人生理想,從而切實體現道教的真正價值。因此,歷代道教徒都十分重視道教的戒律建設。道教正式創立於東漢,隨著太平道和正一盟威道的出現,它標誌著早期道教正式形成。這裡所說的早期道教主要指道教創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道教已經基本完成了它的創教階段,並逐步走向了成熟期。早期道教,就已經開始注意和重視道教的戒律建設。這一時期的道教戒律建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早期道教戒律的雛形期;二是早期道教戒律的正式形成期;三是早期道教戒律的發展期。本文主要介紹前兩個階段。二、早期道教戒律的雛形

早期道教戒律怎樣形成?

道教初創時,正一盟威道就規定了一些內部的組織紀律,名曰科律。《太平經》中大多為“道誡”,《老子想爾注》則更重“道戒”,認為“戒為淵,道猶水,人猶魚”,強調無戒則道不存,無戒則人不存。《三國志·張魯傳》、《後漢書·劉焉傳》及注引《典略》等稱:“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置義米肉,懸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等。雖然,這些都還不是正式的道教戒律,但是卻已經形成了早期道教戒律的雛形。

早期道教戒律怎樣形成?

根據朱越利先生等研究認為:“原始道教已有戒律。初期有些戒律與齋合在一起。所謂節食齋、心齋,要求祭祀必恭敬清潔,要求去欲除穢,實際上就包含著戒”。陳耀庭先生則認為:“道教從它創立之初就制定了嚴格的規戒制度。例如《老君想爾戒》、《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等。”可見,道教戒律的起源是很早的,它幾乎與道教創立是同步的。也就是說,我們的道教先輩在創立道教時就已經意識到戒律的重要性,並在創教過程中就開始注意加強道教的戒律建設。那時的道戒,雖然只是一種道教戒律的雛形,但卻為後世道教戒律的建設奠定了基礎。三、早期道教戒律的正式形成

早期道教戒律怎樣形成?

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也根據道教歷史發展情況,我們一般認為,道教最早的正式戒律應當是以想爾九戒等為典型的一類道教戒律。《道教義樞》卷二《十二部義》稱:“戒之為義,又有詳略”,“略者,道民三戒,籙生五戒,祭酒八戒,想爾九戒”。《三洞珠囊》卷六《清戒品》引《正一法文》雲:“凡為道民,便受護身符及三戒,進受五戒、八戒,然後受籙”。可見,早期道教就有所謂三戒、五戒、八戒、想爾九戒等戒律。但此三戒、五戒、八戒究竟指的是何種戒律呢? 芽根據卿希泰先生的研究認為,這裡的三戒、五戒、八戒,當為“洞神三戒,洞神五戒,洞神八戒;想爾九戒即《太上老君經律》之道德尊經之想爾戒。”

早期道教戒律怎樣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