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時代,買英語教材還搭售卡式磁帶、復讀機!誰在保護落後?

數碼時代,買英語教材還搭售卡式磁帶、復讀機!誰在保護落後?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對於玩著各種電子數碼產品長大的這代中學生來說,磁帶早已成了“老古董”,且不說音質差、容量小、操作繁瑣不便,播放起來還得搭配復讀機,而這又是一筆數百元的開銷。至於浪費的資源,統計起來就更為驚人了——有人推算,假如1000萬學生使用卡式磁帶和復讀機,每年產生的磁帶外殼,折算成等重塑料袋能覆蓋200多個標準足球場,沾滿磁粉的塑料帶能纏繞地球40多圈。早該淘汰的東西卻因搭車“續命”,而義務教育教材涉及政府採購,這筆磁帶生意引人不禁懷疑是否存在利益關聯?

數碼時代,買英語教材還搭售卡式磁帶、復讀機!誰在保護落後?

面對輿論質疑,有些地方給出了自己的解釋:聽力教材使用磁帶,是為了確保最貧困地區的孩子也能負擔得起。這種初衷是好的,但“一刀切”的做法無疑是一種懶政。其實只要真正去那些偏遠落後地區看一看、問一問,就可以發現許多貧困戶都已經用上了智能手機,連上了互聯網。即使是一些“國貧縣、重貧鄉、深貧村”的孩子,英語學習也走出了“磁帶時代”。可以說,為了照顧很可能不存在的極少數而要求全部配發磁帶,這個理由著實站不住腳。

數碼時代,買英語教材還搭售卡式磁帶、復讀機!誰在保護落後?

以更大視野來看,相關部門捨實效之本、逐形式之末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一些作為品牌工程的農家書屋窗明几淨,但裡面的很多書都內容陳舊、題材冷僻,實屬出版社滯銷的、城市裡淘汰的;為了送溫暖下鄉,一些地方常常組織捐衣捐物,但收來的衣物有時候又不經分類處理,甚至在大冬天送到老鄉手裡的是泳衣……如此種種,讓人哭笑不得。再好的政策,一旦在落實中流於表面,最後只會淪為形式主義。到頭來,官員有了政績,商人有了生意,留給老百姓的只有尷尬。

數碼時代,買英語教材還搭售卡式磁帶、復讀機!誰在保護落後?

把好事辦好,關鍵要實事求是、注重細節。老百姓是最講實效的,評判一項政策,不看政府花了多少錢,積極意義闡發得如何花哨,而是要看群眾是不是真的方便了、是不是真的得益了。比如,幫扶貧困戶是好,但又是讓人填表、又是讓人跑腿,門口還得明晃晃掛個“貧困戶”的牌子,這就沒意思了。說起來,政府服務群眾跟公司運營產品一樣,都要視用戶體驗為生命。對一些工作,相關部門與其想當然地“拍腦門”,不如真到基層走走,多沾點泥土氣,許多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恐怕就能少些形式主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