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什么争相推荐 “网红”产品?

对于在近期准备选购银行理财产品的诸多投资者来说,结构性存款并不是一个陌生名词。进入2018年以来,结构性存款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理财产品迅速蹿红,成为各家中小银行争相推荐的"网红产品"。

谈及近期结构性存款热销的原因,理财经理们并不避讳,直言是由于"资管新规"限制保本型理财产品所致。"现在监管机构不允许保本理财了,我们银行因此推出了存款类高收益产品代替保本理财,也是替现有客户着想。毕竟以前保本理财卖了那么多,部分客户对保本产品有真实需求,而定期存款的收益率又不能令他们满意。"

银行为什么争相推荐 “网红”产品?

在多数网点门口的电子滚动屏上发布了结构性存款的产品信息,"保证存款本金、保证收益"的宣传让路人驻足不已。而在迈入银行大门之后,富有网点特色的公告板上,结构性存款已与大额存单、银行理财产品"分庭抗礼",占据有利地形。

以该行"90天挂钩LIBOR结构性存款"为例,根据起存金额(5万元或50万元)不同,预期收益率分别为"1.4%或4.0%"、"1.4%或4.2%"。据该理财经理介绍,该产品为"保证本金"类产 品,其收益仅有"非此即彼"的两个档位,而非区间收益率。也就是说,在产品到期日之前,如果符合约定条件,即可实现4.2%的收益,相反则仅有1.4%。"从历史情况看,4.2%的收益是稳的,肯定能实现。"而关于该产品背后挂钩的指标,该理财经理仅称"与伦敦挂牌汇率有关",但对于LIBOR的具体含义、波动情况以及指数意义等内容并未介绍清楚。

某银行网点理财经理表示,现在的结构性存款既有存款的风险等级,又有理财产品的收益,堪称"完美"投资。"对于看重资金安全性的客户,结构性存款是纳入存款保险制度之中的,万一出现银行倒闭等极端情况,50万元以下额度可全额赔付。"

事实上,结构性存款并非新型产品。据悉,早在2002年,光大银行就已开始推行结构性存款业务;此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也相继推出汇利通、汇利丰、汇聚宝、汇得盈等结构性存款产品。从产品结构上看,虽然挂钩衍生品不同(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指数等),但结构化存款的基本结构不变,以"基础存款+金融衍生品"的模式进行。除存款产生的固定收益外,投资者还可获得与标的价格波动挂钩的衍生收益。

进入2018年以来,结构性存款的迅速扩容普遍被业内认为与新近落地的资管新规预期相关。资管新规中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俗称"打破刚兑"。一方面是政策压力,一方面是投资者"既要保本保息、又要高收益"的"挑剔"需求,银行因此落力推介结构性存款,以填补保本理财缺失后的市场空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