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招股書公開 透露哪些核心數據?

據港交所官網3日上午消息,小米正式遞交IPO申請文件,有望成為“同股不同權”上市新規開閘後“第一股”。


小米招股書公開 透露哪些核心數據?

招股書顯示,小米將採用不同的投票權架構,公司股本也將分為A類股份及B類股份。對於提呈該公司的任何決議案,A類股份持有人每股可投10票,而B類股份持有人則每股可投1票(極少數保留事項有關的決議案除外)。

通過雙重股權架構,小米創始人雷軍的表決權比例約為54%,總裁林斌的表決權比例約為30%,這也意味著,小米創始團隊和公司管理層目前擁有對公司的控制權。

有業內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最快將於6月獲批上市,此次預料集資100億美元(785億港元),也將是2014年阿里巴巴以來全球最大宗IPO。多家券商預計,小米估值或高達1000億美元。

近三年營收持續增長 淨利潤波動大2017年虧438億元

招股書顯示,近三年小米營業收入、經營利潤持續上漲。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和1146.2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67.5%;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37.85億元122.1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222.7%。

小米招股書公開 透露哪些核心數據?

但在淨利潤方面波動較大。根據披露數據,小米2015年虧損為76億元,2016年盈利4.9億元,2017年則虧至43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有淨負債人民幣1272億元,累積虧損人民幣達1290億元。

“這主要是由於我們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對此,小米解釋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於合併資產負債表指定為負債,而公允價值增加於合併損益表確認為公允價值虧損。

業內人士也表示,在港交所的國際會計準則下,可轉債可贖回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賬面的虧損。“事實上,這與公司的實際業務以及運營關係都不大。”

 智能手機業務佔大半壁江山 近三年貢獻總收入皆超70%

小米將自己的商業模式歸納為“鐵人三項”: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服務,公司營收也主要來自於這幾個板塊。

小米招股書公開 透露哪些核心數據?

其中智能手機銷售業務佔大半壁江山。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7年度,智能手機部分分別貢獻總收入的80.4%、71.3%及70.3%。

此外,IoT、互聯網業務表現也較為亮眼。2015至2017年來自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營收分別為86元億、124億元、234.48億元,2017佔總營收比達20.5%;來自互聯網服務的營收分別為32.3億元、65.3億元、98.96億元,2017佔總營收比8.6%。

這其中受到市場廣泛爭議的是,作為一家定義為“互聯網公司”的企業,但營收中來自“硬件”佔比高,互聯網業務的部分佔比卻較低。

對此,雷軍表示:“小米並不是一家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也市場人士分析稱,這樣的定義可能會使企業獲得較高的估值。

 2017年硬件毛利率僅8.7% 互聯網服務毛利率高達60.2%

雖然智能手機業務佔據總收入的大巴壁江山,但是從毛利率來看,目前“硬件”利潤率遠沒有互聯網業務利潤率高。

招股書顯示,硬件毛利率(包括智能手機、IoT和生活消費產品)增長迅速, 2015年小米還在貼錢做手機。2017年時毛利率已經同比翻番,但水平依舊較低,僅8.7%。

小米招股書公開 透露哪些核心數據?

相比而言,小米互聯網服務部分毛利率則高達60.2%。據瞭解,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主要來自廣告和互聯網增值業務(主要包括線上遊戲)。

此前雷軍曾在公開場合強調:“小米手機的硬件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有超出的部分,將全部返還給用戶”。儘管如此,小米此次在招股書中並未披露公司各項業務的綜合淨利率情況。

海外市場增長強勁 2017年同比增250%

從業務的地理分佈來看,相比於中國大陸地區,小米海外營收漲勢更為強勁。

招股書顯示,中國大陸收入由2016年的593億元增加至2017年的825億元,同比增長39.2%。

而海外市場收入2015年至2017年分別為40.5億元、91.5億元、320.8億元,其中2017年海外市場收入同比暴增250%。

特別是在印度市場,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小米手機出貨量超越三星,成為該地區市場份額第一的企業。據去年第三季度IDC智能手機數據顯示,小米市場份額佔有率達到了23.5%。此外,2017年小米手機還在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進入了銷量前五。

投資或孵化生態鏈超200家 券商預計估值或達千億美元

據悉,小米此次預料募資100億美元(785億港元),將是2014年阿里巴巴以來全球最大宗IPO。

對於募資用途,小米稱,資金30%將用於研發及開發核心產品,包括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筆記本電腦、人工智能音箱和智能路由器;30%用於全球擴張;10%作為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30%用於投資擴大及加強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及移動互聯網服務(包括人工智能)等主要行業的生態鏈。

自2013年開始佈局生態鏈以來到2018年3月31日,小米投資或孵化了210家生態鏈公司,其中超過90家是專注於發展智能硬件及生活消費產品的公司,它們和小米共同構建起了手機周邊、智能硬件、生活消費品三層產品矩陣。

小米方面表示:“這些產品互通互聯,既改善了用戶的生活,同時也為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提供了專屬平臺,小米也通過發展一系列生活消費產品來提高品牌知名度,從而將用戶流量導向零售渠道。”

作為2018年至今最受全球關注的IPO,多家券商預計,小米估值將高達1000億美元,德意志銀行甚至給出最高1629億美元的估值。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從小米公佈的招股書中財務數據看,近千億美元的估值可能有一些虛高。“財務數據不是衡量一個企業估值的唯一指標,品牌溢價、未來潛力都可能會使其產生變化,所以,小米究竟能達到多少市值,還需市場來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