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新零售”這碗雞湯,你一定會過得好嗎?

本文很反雞湯,旨在勸諸位不盲從、不跟風,看清別人,找到自己!


互聯網是新趨勢,但一定會讓你變得好嘛?“新零售”是新概念,但一定是外面宣傳得這麼好嘛,一定說是適合你的嘛?


“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新資源”,”O2O、“B2B”、“生態鏈”、“經濟體”,眼花繚亂的新概念新理念,是否真的給你帶來了實質性的財富?如果你只是開在三四線城市的鄉鎮母嬰店,或者你只是製造母嬰食品和用品的中小企業,這些新概念新理念跟你又會有多少實際聯繫呢?


莫羨慕


著名學者王東嶽在其著作《物演通論》中提出了“遞弱代償原理”:意思是當你把尺度拉大,你會發現越高級的物質存在形態或者物種,存在度越低,且能力和屬性越強,這和我們普通的觀念正好相反,這種現象即“遞弱代償原理”。王東嶽認為愈原始愈簡單的物類其存在度愈高,愈後衍愈複雜的物類其存在度愈低,並且存在度呈一個遞減趨勢。隨著存在度的遞減,後衍物種為了保證自身能夠穩定衍存,就會相應地增加和發展自己續存的能力及結構屬性,這種現象就是“代償”。


你羨慕它立於潮頭、指點江山、光彩奪目,卻未必知道它背後的痛苦和糾結。“遞弱代償原理”,電子商務平臺似乎就是一個高級形態的零售物種,越高級存在度就越低,呈現整體遞弱的總趨勢。為了確保能夠維持更長久的存在,不得不發展自己得以發展續存的能力和屬性,此為“代償”。


再看看兩個互聯網公司的案例:(一)雅虎:1995年,斯坦福大學的兩個畢業生,“華裔”楊致遠和大衛·費羅聯手創立的雅虎正式上線。2000年,雅虎是互聯網的王者,當時雅虎是全球流量最大的網站,而市值則達到1250億美元。2016年7月25日,美國通訊巨頭Verizon宣佈以48.3億美元收購雅虎。世界一流互聯網企業,從誕生到消亡存在了21年。

喝了“新零售”这碗鸡汤,你一定会过得好吗?


(二)1號店:2008年7月 11日,1號店上線,開創了中國電子商務行業 “網上超市”的先河。發展短短不到2年,2010年12月,1號店全年實現銷售額超8億。2015年7月,沃爾瑪從創始人王剛和平安手中收購了一號店。9月12日,1號店宣佈將與京東商城共享包括採購,營銷,物流,服務在內的全供應鏈體系,由此可能引發商家大遷徙,1號店也將淪為單純的流量入口,1號店時代落幕!中國排名前五的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存在了也不過9年而已。

喝了“新零售”这碗鸡汤,你一定会过得好吗?



然而,你開的母嬰店,你做的經銷商,你辦的品牌製造工廠,到現在又存續了多少個年頭?


看本質


前些年,電商平臺釋放了中國各地工廠過剩的產能。這些年,電商平臺進入下半場,自身也存在著極大的產能過剩。O2O、B2B、“新零售”,在電商平臺眼裡,線上全部做完了僅僅佔有社會零售總額的10%左右,更多的商品和更多的消費場景是在佔據90%左右的線下零售渠道才是大頭。自家線上平臺觸碰了天花板,需要通過搞批發到線下零售業態中找尋出路。


“AR、VR,無人機、無人店、無人倉”,“新零售”不管有多少新意,

在電商平臺的本質追求來看,無非是讓線下零售門店成為其去庫存去產能的“下水道”!


本來就自顧不暇,怎麼還會來雪中送炭?商業的本質是追逐利益,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做不好的生意期待通過別人能幫你做好,也未免太理想化了。事實上,電商平臺向你兜售了新技術、新概念的“新零售”的門票,價格不菲!你既要幫它賣貨,也要交足入夥的門票錢。比如,某母嬰電商平臺招募城市合夥人,開出的門票價格,各地5萬、10萬、20萬、30萬不等,具體如下表所示。


喝了“新零售”这碗鸡汤,你一定会过得好吗?


喝了“新零售”这碗鸡汤,你一定会过得好吗?


又比如,某寶的“新零售”項目,幫你改造門頭,整理貨架、裝備思迅零售系統的前提條件是要求你至少30%以上的月進貨量從其電商平臺拿貨,同時交納一定的加盟費用。


互聯網的下半場,為了維持利潤率和高市值,追求贏家通吃,“零和博弈”的氛圍也越來越重。電商平臺“新零售”項目無非是通過搞批發、放貸款、賣廣告、賺加盟等形式謀取相應的利潤。當然,至於劃不划算,適不適合你,你應當做到心中有數。


找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明白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意圖和底細,清楚自己的長處、短處和需求的話,更會讓自己獲得成長。實際上,在你對新事物新概念想去弄懂,但實際尚未真正懂得的時候,更容易陷入困境。這也就是為何在2013年前後追趕“O2O”等互聯網熱潮,在2016年前後追趕“互聯網金融”熱潮的傳統企業,不少人因為交不起龐大的學費而深陷了進去。


你跑得快,有高速成長的興奮與不安;你跑得慢,有慢慢成長的不甘和安定。這裡有三個定律便於你更好地看清別人,找到自己。


1、一萬小時定律:一萬小時定律告訴我們,任何人要成為某領域的專家,都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所以,不必輕易放棄自己現在所從事的行業,看著碗裡的想著別人鍋裡的!


2、能力圈原則:用中國人俗語來說,你要量力而行,明白自己現有的能力範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能力圈的邊界是什麼。一方面要做減法,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做擅長的事情。另一方面,圍繞自己擅長和專注領域,給它適當做加法。謹慎看待互聯網,物盡其用,給自己的事業做加法!


3、護城河理論:逐步構建自己生意的護城河和競爭壁壘,包括品牌資產的權益、其他競爭者進入壁壘、規模化的效應,絕對的成本優勢,對渠道通路的控制力,技術方面的特殊優勢等等。永遠握緊自己生意事業的核心命脈,形成別人無法逾越的核心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