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學士:有宰相之名,無宰相之實

經常看清宮戲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個問題,那就是清朝的官職沒有宰相或者丞相。聽得最多的是中堂或大學士。在清朝大學士(包括協辦大學士)的別稱就是中堂,比如大家熟知的和珅和中堂也可叫和大學士,而紀曉嵐紀大學士也可叫紀中堂;清朝沒有宰相,權利中樞是內閣制,內閣成員多為大學士,所以在清朝大學士(或者協辦大學士)就相當於宰相。

清朝大學士:有宰相之名,無宰相之實

和中堂

清朝內閣呈明制,統領六部,是清朝的權利中樞,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裡,皆是有名無實,名義上是最高權利中心,實際上只是擺設而已;那麼作為內閣的成員大學士也就自然而然的空有宰相之名,無宰相之實,那是為什麼呢?主要有三個機構的存在,架空了內閣。

清朝大學士:有宰相之名,無宰相之實

紀大學士

一、議政王大臣會議

清朝大學士:有宰相之名,無宰相之實

議政王大臣會議

清朝成立之初,由於制度不同,清朝的軍國大事皆由旗主貝勒等共同商議決定,後來這些貝勒都被封王在加上滿漢個別大臣(漢臣范文程)也能同時列席會議,漸漸的在清朝初期就形成了定製,這就是“議政王大臣會議”

。發往各地的指令都是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出結果,再由內閣發出,這時候的大學士沒有決定權,只有執行的權利(當然這些大臣裡有很多都是大學士)。

二、南書房

清朝大學士:有宰相之名,無宰相之實

康熙皇帝親政以後,由於其政令多次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阻撓,便想削弱其權利,加強皇權的鞏固。康熙在皇宮裡找了一個休息的地方,並令親近的大臣在這個地方隨時待命,皇帝的命令和旨意皆有這裡的大臣傳達各部院,這個地方就是有名的

“南書房”,這些大臣就是南書房行走,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利遭到很大的削弱,此時內閣形同虛設。

三、軍機處

清朝大學士:有宰相之名,無宰相之實

雍正年間,為了對西北用兵,成立了“軍機處”。主管的官員成為軍機大臣,在清朝軍機大臣本身這個職位並不高,只是做軍機大臣的人的官職高,屬於高配。軍機處成立之後,凡軍國大事,不再轉呈內閣,直接由軍機大臣下發給各部院。

清朝前期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和清朝中後期的“軍機處”皆是名義上的權利中心,內閣形同虛設,內閣大學士成了有權無實的宰相。(這三個機構的大臣,有的是高配的大學士的,這裡只討論內閣裡的大學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