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古鎮樊川一一樊川鎮名由來(揚州江都樊川鎮)

樊川,古稱樊汊。據有關人士考證,古代的淤溪河(今鹽邵河)西起淥洋湖,連接樊良湖(後湮入邵伯湖),從樊良湖分岔後流入樊川而終(即鎮區界河,1943年被偽軍填河築路覆蓋,今為人民路)。樊川的先民們取樊良湖的“樊”,取淤溪河是樊良湖分汊的“汊”,合二為一,稱為“樊汊”。史籍中最早出現樊汊地名與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四月開挖的“山陽瀆”有關。山陽瀆,即山陽河,亦稱三陽河,史稱邗溝東道。據《揚州水道記》載,“……揚州山陽瀆,蓋由茱萸灣(今灣頭)至宜陵,達樊汊(今樊川鎮)、高郵、寶應山陽河,以達射陽。”1957年樊川鎮在疏浚、拓寬鎮區三陽河時,曾在河道中心(今鎮區樊家垛東碼頭東北三四米處)挖到古水井數口,均用弧形井磚所砌。據此磚推測,隋代以前若干年樊家垛就有先民居住了。

史說古鎮樊川一一樊川鎮名由來(揚州江都樊川鎮)

“樊川”之名始見於乾隆五十年(1785)十月由金兆燕撰寫的水陸寺碑文,題為《揚州府泰州樊川鎮水陸寺碑》,碑文中有樊川鎮水陸寺“創自唐代,歷宋、元、明,興替不常”之句,兩處提到“樊川鎮”,說明“樊川”一名始於乾隆五十年之前。金兆燕撰寫的水陸寺碑是樊川鎮由來的見證,為樊川鎮的歷史、地理沿革提供了文字證據。其後樊川鎮歷經清朝、民國直至“文革”,200多年裡 “樊汊”與“樊川”交叉使用,一地兩稱,“文革”後統一稱“樊川” 。

從隋文帝開挖山陽瀆經“樊汊”,至今已1400多年。此前古鎮已初具規模,人煙向聚,漸成集鎮,千百年後又更名為樊川。但無論古稱樊汊,還是近稱樊川,樊汊與樊川都有著共同的特徵:“汊”,河流的分岔,水也;“川”,河流,川流不息,水也。樊汊、樊川,皆因水得名,遇水而興。

樊川歷史上曾因“商號如林,商販如星,人潮如流,船隻如梭”的繁華景象,有過“小小樊汊賽揚州”的輝煌。

清道光年間,興化詩人李國宋在《宿樊汊》詩中這樣描寫:“二月柳絲長,歸帆掛夕陽。春風吹野水,瞑色近河梁。宿草霜根白,殘雲雨腳黃。玉樓高半掩,繡被冷孤航。”傍河而建的兩條大街,一條是用條石鑲疊而成的石頭街,一條是用青磚鋪砌的磚頭街,在當年屬上流時尚。街坊兩邊的河房、商店,鱗次櫛比,傍水相依。河面上橋樑縱橫,水陸交匯。登高俯視,水面波光粼粼,舟楫雲集,岸上人聲嚷嚷,商旅如潮。水上街市在晨光夕照下,別有一番風情。

史說古鎮樊川一一樊川鎮名由來(揚州江都樊川鎮)

樊川的繁榮,延及到太平天國和後來的軍閥混戰時期。江南的一些士大夫階層和滬寧線上尤其鎮江的一些富商巨賈,在戰亂中紛紛選擇避難棲身之所;特別是抗戰爆發後,蘇、常、錫、鎮、揚等地一些官宦和商賈四處逃難,樊川便成為他們的“桃源”之地。當時流傳這樣的說法:“有錢有勢的遷四川,有錢無勢的到樊川。”於是鎮上人口猛增至五六萬,房租也隨之提高十倍,一時畸形繁榮,委實空前。極盛時樊川本地相繼出現了滕、黃、葛、呂、徐五大家族,和外來的鄭、張、茅、靳四大公館,以及十大商號等等,真是百業紛呈,萬商雲集,蔚為壯觀。

當年的樊川交通便利,每日有70多條幫船開往蘇北各地,載貨運客川流不息。樊川的米市油坊、五洋雜貨、木業金融,十分興旺。另外還有唐代建築古水陸寺、武當行宮等眾多廟宇,香火鼎盛,千載不衰。隨之而興的酒樓茶肆、妓院煙館、書場戲院,應有盡有。三里長街,一水中流,從西南奔向東北,注入板橋塘。街河兩邊是河房,茅廬水榭畫閣,一派古幽之風。一些傍水興建的花園式酒樓,另有一番景象:前後窗欞,左右荷塘;茅草蓋頂,冬暖夏涼。每至盛夏,臨軒而立,芙蓉朵朵,碧葉田田;一入冬天,圍爐而坐,絃歌盈耳,日日高朋滿座,朝朝騷客盈門。而那些遺老遺少,更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在戰爭的歲月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一步兩座廟,三步兩檔橋”,樊川史上曾有眾多的廟宇和形態各異的橋樑。橫跨街河(界河)的大小橋樑達10多座,其中有以石壘成的通關橋,有以鐵製成的漢宮橋,有以磚砌成的永善橋,形式獨特的當數同成油坊老闆朱在東造的萬年橋,其兩側橋基石一直完好。

史說古鎮樊川一一樊川鎮名由來(揚州江都樊川鎮)

十年河東轉河西,民國二十九年(1940),樊川遭受日偽鐵蹄蹂躪,復又屢被蔣軍盤踞,各大商家先後他遷,極盛一時的樊川,從此逐漸衰落。可是“小小樊汊賽揚州”的美譽,卻長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王傳良)

史說古鎮樊川一一樊川鎮名由來(揚州江都樊川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