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禪讓制,傳遞著“天下為公”的精神

世襲制度在古代最為常見,它要求新的王位繼承人與前任天子具有血緣上的關係。殷商時代還存在著不少“兄終弟及”的情況,也就是兄長去世後,將王位傳給弟弟。到了周代,基本上就確立了嫡長子繼承的制度了。


但在《尚書》中,還記載著另一種更加古老的王位繼承製度,即禪讓制。今天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堯舜禪讓”的傳說,就是出自《尚書·堯典》。

故事並不只是堯聽說了舜的賢名就將王位傳給他這麼簡單,而是有很多豐富的情節。

根據《堯典》的說法,堯帝在位七十年,勤於政務、明察四方,使天下親如一家。到了在位第六十多年的時候,堯便開始為天下物色一名合格的繼任者了。

古代禪讓制,傳遞著“天下為公”的精神

他向左右臣屬徵詢意見:你們認為誰堪當大任呢?臣屬們紛紛做出推薦,有人推薦堯的兒子丹朱,有人推薦大臣共工,但堯認為他們或者為人不老實又好與人爭辯,或者巧言令色、陽奉陰違,都不滿意。

此時,天下正遭遇洪水之患,百姓流離失所,堯甚為憂慮,有人推薦了大臣鯀去主管水患治理,堯便打算趁此機會考察一下鯀的政治能力,看他能否被委以重任。

但九年過去了,鯀的治水沒有取得絲毫功績。時間一下子就到了堯在位的第七十年,繼承人的選擇已經成為了一個相當迫切的問題。於是,堯再次召集四方諸侯之長,讓他們自薦或推薦人選。

在這次會議上,一個新的名字被眾人提了出來——舜。根據四方諸侯之長的描述,這個舜只是個地位低下的平民,他的父親心術不正、母親不忠、弟弟傲慢兇惡,但身處這樣的家庭,舜卻能夠與他們和諧相處,並用自己的德行感化他們。

這番描述讓堯產生了興趣,但沒有就此輕率地將舜確立為繼承者,而是從三個角度對舜進行了考察:首先,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考察他齊家的本領;

接著,讓舜入朝理政,觀其治事之能;最後,命舜進入烈風雷雨大作的山林,觀察他是否迷路,以此推測上天是否屬意於舜。

古代禪讓制,傳遞著“天下為公”的精神

最後,舜出色地完成了各項考核,開始代替堯處理天下政務。在舜攝政二十八年後,堯才去世,又過了三年,舜才正式即位。

《堯典》被孔子編在《尚書》的第一篇,顯然有著深刻的用意。堯和舜都是古人公認的聖王,德行出眾、能力超群,而堯舜禪讓的故事,更是被賦予了相當豐富的思想和價值堯對於舜的選拔過程,體現出對賢才的尊重。戰國時墨家的創始人墨翟就認為,堯舜禪讓體現了極致的尚賢精神。而在儒家看來,堯舜禪讓的故事裡,一個更加重要的精神是“天下為公”。

在對繼承人的選擇上,堯秉承的信念是為天下人選擇最合適的治理者,因此,他才會不拘泥於出身、地位,慧眼獨具地將舜拔擢出來,而舜也不負眾望地成為了一代聖王。

在古人的思維中,越是古老的時代越是美好的,堯舜時代就是古人心目中的“黃金時代”。但隨著近代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發展其實是從野蠻到文明,從原始到高級的。

堯舜禪讓的真實情形也開始浮現出來,學者們一般認為,它反映的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酋長聯盟中的一種政治形態,類似的部落首領推選制度,在很多民族的早期都發生過。

雖然堯舜禪讓的真相併不像古人所以為的那樣神聖,但如果將它看成一種“寓言”,它所傳遞的“天下為公”的精神,仍然代表了古代儒家對於政治深刻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