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讀|寧波,睡在杭州枕邊的城市?

中國的每個省份中,基本上都有一對瑜亮城市,比較典型的如瀋陽和大連,濟南和青島、廣州與深圳、杭州與寧波,當然也可算上沒有成為直轄市之前的重慶與成都(這兩城市現在仍"掐"得不可開交)。除重慶外,這幾對城市都是副省級城市--或省會城市,或計劃單列市。在相愛相殺中,有的一起沉寂(比如瀋陽與大連),有的你追我趕,勝負難分(比如廣州與深圳,成都與重慶也類似),但惟有一對城市卻是差距越來越大--下降的寧波,上升的杭州。

這幾年杭州的風頭真是一時無兩,不再是浙江那個小家碧玉式的省會城市,一躍成為新一線城市的領頭羊。杭州不再定位為大上海的後花園,簡直要倒過來,把上海變為自己的後花園,成為長三角的中心。在大型活動上,G20之後馬上就要舉辦亞運會,除了北京就沒誰了。在城市品牌上,有阿里巴巴的加持,杭州擁有"電子商務之都"、"移動支付之城"、"新零售之都"等等一系列新稱呼。在新經濟上與創新活力上,與北京、深圳處於一線,力壓上海。搞得"老大哥"上海這幾年一直在追問:為什麼上海的馬雲堵在來上海的路上?相信上海到今天也沒找到答案。

為應對珠三角的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推出了環杭州灣大灣區(主要是浙江省在呼籲),覆蓋範圍大概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包郵區"。當然,京津冀區域也不甘寂寞,弄出了一個環渤海大灣區,一個承接首都產業轉移都弄得一地雞毛的區域,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協調機制,環渤海大灣區也就理論上過過嘴癮罷了。回到環杭州灣大灣區,按照浙江的規劃,其實核心區就三個地方,杭州、上海、寧波。因為上海在長三角的核心地位,有人建議把"杭州灣"改成"上海灣",從而將上海、杭州灣、蘇南城市群全部涵蓋進來,也有利灣區品牌的建立。但是杭州的支持者立刻懟回來:上海是過期的一線,落敗的貴族。

城读|宁波,睡在杭州枕边的城市?

無論熱捧杭州還是唱衰上海,有一座城市卻淪為吃瓜群眾--寧波。整個過程,誰在乎寧波怎麼想的。寧波成為一座睡在杭州"枕邊"的城市,這十年來,基本就沒醒。

寧波是一個沒有存在感的城市嗎?在歷史上,寧波對上海的意義,遠遠超過杭州。如果沒有寧波商幫,上海還不知道會怎麼樣。民國年間出版的《中國商業地理》所言:"上海者,即曰寧波人之上海。"

寧波在中國近現代商業史上絕對是繞不開的城市,近代史上創造了第一家日用化工廠、第一家機器染織企業、第一家汽車出租公司、最早的華人銀行、最早的保險公司、最早的房地產公司、最早的證券交易所等100多個"中國第一"和"中國之最"。近20年,寧波也可稱為品牌之都,在製造業上湧現了一批著名的企業。

寧波的衰落從品牌上就可一葉知秋:2004年,寧波有12個品牌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十年後只有9個了,而且入選品牌的位次都退得比較快,相比之下,同是副省級城市的青島、深圳、杭州品牌數量則遠超過寧波。

就上市公司總量來說,寧波73家,在全國城市中佔到了第九位,但與排名前五的上海、北京、深圳、杭州、蘇州相比(這些城市都超過100家),還有不小差距。從增量來看,寧波2017年新增18家,可深圳新增40家,上海新增37家,杭州新增26家.

首先寧波和杭州的經濟實力相比,明顯就可以看到一條下降曲線。1990年,寧波與杭州的GDP佔比是74.57%,財政總收入佔比是62.93%,隨後一路上升,到了1996年,寧波的GDP能佔到杭州的87.71%,達到最高點,財政收入更是反超杭州,佔比是103.81%。一直到2010年,寧波與杭州的GDP佔比還達到86.21%。但之後差距就開始顯現,到了2016年,寧波對杭州的GDP佔比只有77%,2017年也只有80%。財政總收入佔比也一路下降。

城读|宁波,睡在杭州枕边的城市?

把寧波放到大區域中,也不樂觀。2017年15個副省級城市GDP排名中,寧波一直處於中等偏下的位置,排第八位。10年前,寧波可是超過南京,力壓成都,武漢,現在已被南京反超,成都、武漢更是一騎絕塵,拉下寧波許多。放在長三角區域中,寧波更是被蘇州超越,連無錫都比不了。在長三角中,寧波和無錫被認為是難兄難弟--沉寂城市的典型。無錫甚至被稱為"江蘇的寧波"。

如果說GDP還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麼在城市綜合影響力、新經濟和創新能力上,寧波更是與其經濟實力不相稱。"新一線城市"排名中,杭州排名第二,寧波則排名倒數第一,剛剛夠格,排在其前面的是東莞。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發布2017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中,杭州排名第八位,寧波排名第十四位,蘇州、南京、武漢、成都都排在寧波前面。在城市品牌知名度上可能更低,遠不及青島、廈門,在本省之中,溫州、義烏都可能排在其上。城市的存在感很低。

城读|宁波,睡在杭州枕边的城市?

寧波二字取自"海定波寧",開放與創新一直蘊藏在寧波人的商業基因中,否則怎麼會湧現那麼多商業"大牛"。但是近十年,寧波在經濟發展和商業模式上,幾無創新。2017中國城市創新力排名,寧波也只排在第14位,第15位是無錫,寧波的前面是長沙和青島,杭州排第五位。當下風頭最勁的數字經濟,寧波更是落後不少。騰訊研究院剛剛公佈的"2018中國‘互聯網+’總指數城市100強"中,寧波僅排在19位,東莞、佛山、廈門、福州等城市均超過寧波,杭州排在第九位。

寧波的發展靠的是"政策和機遇"。說的是寧波在上一波發展中的兩個著力點。政策自然是1984年寧波市被列為全國進一步對外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鄧小平對寧波青睞有加,1984年12月20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寧波人包玉剛。鄧小平說:"寧波的優勢有兩個,一個是寧波港,一個是'寧波幫'。"包玉剛說:"寧波條件好,很有發展前途。"鄧小平說:"大連發展得不錯,寧波要和大連比賽。"

說到機遇,大港的自然條件加上大工業的發展,中國加入WTO以及中小輕工業企業的發展自然是寧波遇上的絕好機遇,但這也成為寧波後來發展的包袱。在後來的轉型升級中,寧波明顯慢於其他城市,比如杭州,蘇州、深圳、東莞等。這裡面有多重因素,有產業轉型難的客觀因素,也有當時城市主政者的意識問題。

城读|宁波,睡在杭州枕边的城市?

寧波今日之境地,主要有如下幾個因素:

1、傳統經濟格局重,轉型過程慢;2、城市在周邊缺乏廣闊腹地,也沒有很強的輻射力,與上海、杭州、蘇州等距離都遠,沒有聯動;3、高校一般,人才嚴重製約了發展;4、長三角城市的規劃中,明確將南京、杭州甚至合肥作為副中心層次,而無情地將寧波劃到下一個層次。最後一條,就和城市主政者的進取心緊密相關。包括這次環杭州灣大灣區的規劃,明顯杭州最為熱心,寧波則無多少聲音。

如果按照城市合理分工,在杭州灣大灣區中,上海是金融、資本、綜合經濟中心,杭州可以是電商、物流、創意經濟中心,而寧波應成為港口、外貿經濟中心,甚至可以成為浙江省的經濟中心。但任何的地位都應該競爭而來而非等待,杭州的今日誰能說這是天賜或者某個領導人的意志呢?如果寧波在新一輪的城市資源分配中錯失機遇,繼續睡在杭州"枕邊",那將面臨杭州和上海的虹吸,或有可能從新一線城市名單中消失。那昔日的"明州"真的就沒入歷史的塵埃中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