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我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類人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無聲告白》

莉迪亞死了,她自殺了。莉迪亞不想死,她跳河之前在想,如果能游到對岸,她就告訴母親,她想要重新開始,就算物理不及格、生物不及格,就算當不成醫生,那也沒關係,一切都不算太晚,她不想再假扮成另外的人,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她想做她自己,可以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是誰,想要什麼,追求自己的夢想,但一切都晚了,她忘了自己不會游泳。

最終,我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類人

莉迪亞的父母怎麼都想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怎麼會走到自殺的絕路上,在他們眼中,莉迪亞聰明、漂亮,學習成績優秀,有很多玩伴,他們從來不知道莉迪亞每次只是假裝給朋友打電話,而實際上一個朋友都沒有,他們也無從知曉莉迪亞從來不喜歡那些生物課,只是為了滿足母親的期待,才強迫自己學習那些根本看不懂的人體解剖。莉迪亞對母親百依百順,只是因為害怕母親會再次失蹤。

莉迪亞的母親叫做瑪麗琳,她曾經有過一次離家出走,那是在她辦理過自己母親喪事後做的決定。瑪麗琳是位要強的女人,她母親從小教育她,女人的天職是做飯帶孩子,找個有地位的男人嫁了,幫男人好好打理家庭,但瑪麗琳不想這樣,母親的生活單調、壓抑,毫無色彩可言,她不想要這樣的生活。瑪麗琳從小學習就很用功,周圍的人越是告訴她,女人不需要這麼努力,她就越是努力,她不想做那種整天只會呆在家裡,琢磨蛋糕各種做法的女人,她想做自己,真正的自己,而不是被男人養著的自己。瑪麗琳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她與另外一個與眾不同的男人結婚了,那個男人是位華裔。男人有著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女人出去工作是因為男人掙得太少!他認為女人有想找工作的念頭,是男人的恥辱,於是男人拼命工作賺錢,只是不想讓瑪麗琳拋頭露面。

最終,我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類人

瑪麗琳最大的願望是當醫生。那一年,瑪麗琳的母親死了,她在整理母親遺物的時候發現了一本烹飪書,上面標滿了母親的劃線,劃線的文字寫著:

餅乾罐裡一定要有餅乾,難道除此之外,還有更能表現家庭友好氣氛的東西嗎?

如果你想取悅男人,烤個派吧。下班回家後從未吃過南瓜派或者蛋奶派的男人是多麼的可憐啊!

一位好妻子,應該掌握蛋的六種基本烹飪方式。

除了烤麵包,還有什麼能讓你對自己如此滿意?

還有什麼能讓你對自己如此滿意?瑪麗琳反覆琢磨這句話,她覺得自己活成了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她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了!瑪麗琳變賣了母親的遺物,得到一筆錢財,她決定用這筆錢重新拾起以前的夢想——當醫生!瑪麗琳離家出走了,沒有任何留言,她就這樣義無反顧地走了。

最終,我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類人

當時的莉迪亞還小,她不明白自己的母親為什麼會突然離家出走,她猜測肯定是因為自己不聽話,平時不好好吃飯,生病的時候不好好吃藥,該睡覺的時候不老實睡覺,淨惹母親生氣,所以母親不要她了。莉迪亞默默地許願,如果媽媽能回來,她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媽媽說什麼,她就做什麼,她要實現媽媽的每一個意願。瑪麗琳回來了,她孤注一擲的行為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因為她離家後不久就發現自己懷孕了,計劃只得中斷。但對莉迪亞來講,她覺得是自己許的願望被上帝聽到了,上帝把母親還給了她,作為交換,她應該做個乖乖女,所以不管瑪麗琳對她講什麼,她都說“好的,媽媽”,“我願意,媽媽”。瑪麗琳驚奇地發現,自己當醫生的願望可以在女兒身上實現了。

最終,我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類人

莉迪亞的書架上擺滿了書,《醫學簡史》、《高等有機化學》、《科學的女先驅者》、《人體解剖學》、《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與DNA》等等,儘管沒有一本是她愛看的,她也總是笑著對媽媽講“好的,媽媽,我願意,媽媽”。慢慢的,莉迪亞成為了一個非常孤僻的人,她在學校沒有一個能談上話的朋友,在家裡也會莫名其妙的生氣。揹負著別人的期待而生活,那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啊,莉迪亞終於受不了了,十六歲那年,莉迪亞偷偷跑到湖邊,她想起了小時候一次落水的經歷,當她沉入水中時,爸爸、媽媽,還有那些醫學書,都消失不見了,周圍只有水,那種感覺是多麼美好啊!

最終,我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類人

莉迪亞跳湖自殺了,她的父母怎麼也弄不明白一個孩子好端端的,怎麼可能會自殺呢?《無聲告白》,一本催人淚下的小說,五分推薦。

最終,我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