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類沒有鋒利的牙齒,其他哺乳動物的奔跑速度,繁育能力也不強,為什麼發展成地球?

今朝看事

你大概是想問看上去弱弱的人類究竟是如何成為地球之王的吧?

偷懶的回答是:因為人類有出色的大腦。但是,在人類進化出優秀大腦之前是如何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活下來的呢?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在人類變得超級聰明之前,我們只是非洲大草原上的一種類似於猩猩的靈長類哺乳動物。我們的聽覺不如羚羊,嗅覺不如鬣狗,視覺不如長頸鹿,力量不如河馬,搏鬥能力不如獅子,奔跑速度不如獵豹,游泳能力不如鱷魚,繁殖能力不如鼴鼠……我們看上去脆弱不堪,能活下來簡直是奇蹟。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一定。

經過仔細檢查,科學家們發現我們人類身上有兩樣法寶,一個是耐熱能力,一個是長跑能力。

去過非洲的人都知道,非洲大草原又熱又幹,夏天正午時分的陽光異常毒辣,絕大部分動物都只能躲在樹蔭下避暑,到了晚上才敢出來覓食。人類的嗅覺和夜視覺遠不如獅子和獵豹,晚上只能躲在巢穴裡,只有白天才敢出來活動,久而久之,人類進化出了一套高效的散熱系統,終於成為非洲草原的“耐熱之王”。

人類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簡單來說,哺乳動物最怕熱的部分就是大腦,因為大腦是單位體積產生熱量最多的器官,也是對溫度變化最敏感的器官。為了給大腦降溫,一些哺乳動物的頭蓋骨上進化出了很多小孔,名叫“蝶導靜脈孔”(Emissary Foramina),大腦產生的靜脈血通過這些細小的蝶導靜脈直接穿出頭蓋骨,流過整個頭皮,並在這一過程中把熱量擴散到空氣中,這就是哺乳動物的“靜脈散熱系統”。

考古學家通過對人類祖先頭蓋骨的研究,發現早期直立人的這套“靜脈散熱系統”的工作效率遠高於羚羊、大象和獅子等非洲哺乳動物。正是依靠這套散熱系統,我們的祖先這才敢在非洲炎熱的正午走出藏身洞穴四處覓食,並依靠這一頓午飯活了下來。

那麼,人類是如何覓食的呢?答案是靠長跑。

人類的短距離衝刺速度遠不如絕大部分非洲野生動物,但人類進化出了超級的耐力,可以用每小時20公里的速度連續奔跑4-5個小時,獵物就是這樣被我們的祖先追死的!

人類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首先,人類是汗腺最發達的哺乳動物。狗和豬都沒有汗腺,一些食草動物雖然有汗腺,但都不如人類發達。在劇烈運動的情況下,一匹馬每平方米皮膚每小時大約可以排汗100克,駱駝為250克,人可以達到驚人的500克!也就是說,一個成年人在劇烈運動時每小時大約可以排出1-1.5升汗水,這些汗水可以帶走相當於一個600瓦白熾燈泡所產生的熱量。

其次,長時間的奔跑需要大量的氧氣,這就對呼吸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部分四蹄哺乳動物的呼吸都是被動式的,也就是說,它們並不能自主地控制呼吸的頻率和深度,而是隻能依靠四肢在奔跑時的動作,順便帶動胸腔的擴張和收縮,進行被動式呼吸。另外,大部分非洲哺乳動物都只能通過鼻孔呼吸,這就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呼吸效率。

經過多年的演變,人類逐漸進化出了主動式呼吸,呼吸的頻率和深度完全可以自由控制。另外,人類又進化出一套用嘴呼吸的方式,這就進一步提高了人類的呼吸效率。於是,體型弱小的人類最終進化成為非洲大陸上最有耐力的哺乳動物。

人類就是依靠這兩樣法寶,逐漸打敗了非洲大陸上所有的野生動物,成為非洲之王。然後又進化出了聰明的大腦,最終成為了地球之王。


土摩托看世界

你是不是想問人類的先天條件不好為什麼還能發展到食物鏈頂端嗎。人類遠古時期在有些方面都不出眾,但是不出眾的地方並不代表比其他動物的弱,沒有尖銳的爪子但他們有靈活的手掌,他們沒有鋒利的牙齒是因為他們不靠牙齒來殺死獵物。


遠古人類比其他動物厲害的地方就是聰明,群居,會使用工具,並且從惡劣的日常捕獵生活學會的生存技能可以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會不會使用火應該是員工人類進化的分水嶺,而且協同合作佈置陷阱可以捕捉到大型獵物,這些技能可不是別的動物能比的,遠古人類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也是必然的。

遠古時期的人類學會了使用火,如照明、取暖,加熱還能烤肉(據說現在滿大街的燒烤就是那個時期人類學會並且傳承下來的),還可以嚇退野獸,遠古人類晚上再也不用擔心會有猛獸來打擾他們的夫妻生活了😊,只有和諧了才能繁殖更多的後代,那個年代可是人多力量大的。

推薦給大家一本書看看,對這方面可以多一些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