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鳥:為什麼不飲用淡水也能生存?

通常,海鳥特指適應海洋棲息環境的鳥類。雖然海洋佔全球面積的70%,但海鳥的種類相比於森林或溼地鳥類卻少很多。海洋環境嚴酷,對於鳥類而言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棲息地類型。儘管海鳥們的生命史和習性有很大差異,但由於面臨著類似的環境問題和覓食生態位,它們呈現很多明顯的趨同進化特徵。另外,在生理上,真正的海鳥均有發達的淚腺等排鹽腺體,使得它們可以在不飲用淡水的情況下也能生存。

每年三、四月份,遺鷗成群結隊地飛到河北省康保縣“生兒育女”。每當晴好天氣的黃昏時分,眾多外出覓食的遺鷗紛紛歸來,在島嶼及附近水面上嬉戲、歡娛。攝影/崔建軍

海鳥大致可以分為遠距離飛行適應型和潛水覓食適應型兩大類。

遠距離飛行適應型的海鳥體型均類似於我們熟知的海鷗。它們有修長平展的雙翼。飛行能力越強、連續航行距離越遠的海鳥,它們的雙翼就越發修長而顯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信天翁。體型最大的漂泊信天翁其翼展超過3米。一些善於遠距離飛行的海鳥還演化出燕尾或長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各種各樣燕鷗,以及主要分佈在熱帶地區的軍艦鳥和。遠距離飛行適應型海鳥通常在水面覓食。這類海鳥飛行能力極強,並能夠熟練地利用海浪間的上升氣流進行盤旋和滑翔。其中體型最大的漂泊信天翁可以在南大洋中追隨西風進行連續不間斷的環球飛行。有趣的是,這類海鳥中的一些種類甚至幾乎沒有游泳能力,例如軍艦鳥。

潛水覓食適應型的海鳥體格粗壯,身體呈梭形。其翅膀通常較遠距離飛行適應型的海鳥短,而雙腿在身體的位置更為靠後。有一些潛水覓食適應型的海鳥甚至完全喪失了飛行的能力,其翅膀演化為短小的魚鰭狀。一些潛水覓食適應型的海鳥,在潛水時用雙腳後蹬產生動力,另一些在水下則主要靠扇動雙翅產生動力。前者中典型的主要是一些鸕鷀和潛鳥,後者中典型的則主要是一些海雀和海鴉。在潛水適應型鳥類中,最廣為人知的現生鳥類就是企鵝。企鵝屬於在水下靠扇動雙翅產生動力的海鳥。這類海鳥游泳能力極強,其中體型最大的帝企鵝甚至能下潛至海面以下數百米的深度捕食。

每年的春夏季節,數萬只黑尾鷗翱翔在山東省長島縣高山島海域,遮天蔽日,啾聲不絕。攝影/顧曉軍

也有一些兼具遠距離飛行適應型和潛水覓食適應型特徵的海鳥。它們翅膀長、寬以及身體粗壯程度均適中,會從空中一定高度俯衝扎入水中捕食,在水下也會進行短距離的撲翅潛泳。這類海鳥中最常見的就是各種鰹鳥,也包括一些中小型的海燕和類。

另外,也有少數海鳥,主要靠“搶劫”別的海鳥捕獲的食物,或者食用大型海洋動物的屍體,甚至直接捕捉其他海鳥為食。這類海鳥翅膀形狀類似於猛禽,不如遠距離飛行適應型海鳥的修長,但是更為粗壯,也不善於潛泳。它們的喙比一般的海鳥粗壯,類似鷹、鷲,尖端呈明顯的銳利鉤狀。這類海鳥典型的包括南、北極的賊鷗,熱帶地區的軍艦鳥和南極地區的巨海燕。

海鳥的基本形態分化,其實早在地球上第一批海鳥出現時就已經出現了。在侏羅紀至白堊紀,有兩類古老的化石鳥類分別呈現出典型的遠距離飛行適應型海鳥和潛水覓食適應型海鳥的特徵。一類是魚鳥,另一類則被稱為黃昏鳥。如果不看這兩種化石鳥類喙中所生長著的牙齒和形態依然較為原始的胸骨,乍看上去它們就分別是現代的燕鷗和潛鳥。魚鳥和黃昏鳥生活在白堊紀。當時的地球仍然處在恐龍統治的中生代。其時,最古老的鳥類也剛從恐龍中分化出來不久。魚鳥和黃昏鳥都是依賴海洋生存的鳥類。據推斷,魚鳥的習性與今天的燕鷗類似。它們在海面快速飛行過程中掠食水面附近的小魚。而黃昏鳥的習性與今天的鸕鷀、潛鳥類似,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海洋中度過,潛水捕食魚類和腕足類動物。而黃昏鳥也是中生代體型最大的鳥類,目前已發現的最大化石個體超過1.5米。這批最古老的海鳥在6500萬年前與恐龍一同成為了歷史。但在恐龍滅絕不久後的古近系,現代海鳥的祖先就出現在地球上了。在6000餘萬年前,現代海鳥的各主要譜系均已出現,而其中最古老的譜系可能就是現代企鵝的祖先—形態類似現代潛鳥或鸕鷀的原始企鵝。(作者 聞丞 編輯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