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當成浮土的小麥“殺手” 很多農民都不知道這是白粉病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據全國農技中心今年3月份的消息,2020年全國小麥中後期主要病蟲害發生將重於去年和常年,其中白粉病總體偏重發生,預測全國發生面積9000萬畝。不過即便預測的發病面積高於條鏽病,與赤黴病旗鼓相當,但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專家眼裡,小麥白粉病“低調得很”,作為氣傳性病害,白粉病傳播迅速,它覆蓋在麥子葉片上的白色黴層,讓一些農民覺得這只是麥苗上落的土。新京報記者獲悉,2020年為白粉病發生偏重年份,專家提示應特別注重小麥在抽期的防治工作。


被白粉病侵染的小麥。受訪者供圖


病害頭一年就埋下伏筆

周益林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與小麥白粉病的對抗幾乎貫穿了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也是他幾十年來的研究領域。

據周益林介紹,小麥白粉病為典型的氣傳病害,與條鏽病相同,都可造成大規模的擴散和傳播,而在造成大規模傳播之前,白粉病的菌源已經蓄勢待發了一個冬季。他提到去年秋苗時節,媒體報道冬前多地麥子生長旺盛,“而麥子旺長,就更利於白粉病的侵染和繁殖。”

周益林告訴新京報記者,對於小麥白粉病菌源來說,凡是夏季最熱一旬的平均氣溫在24℃以下高山冷涼的地區,都屬於小麥白粉病的“越夏區”。在這些地方,白粉菌可在自生麥苗上以無性分生孢子順利越夏,侵染秋苗,在頭一年的10-12月份,便可在秋苗上發現白色的黴層,病菌越冬後,等到冬小麥返青,菌源會隨著氣流,逐漸向平原地區傳播。

被侵染的葉片。受訪者供圖


被白粉病菌侵染後,小麥的葉片上會覆有一層白粉狀黴層,嚴重時可覆蓋整個葉片,黴層增厚可達2毫米左右。小麥被白粉病菌侵染後,養分被掠奪,呼吸作用增高,蒸騰強度增加,光合效能降低,從而會阻礙小麥的正常生長髮育。

周益林回憶,上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小麥白粉病的發生範圍和麵積不斷擴大,已由南方和沿海地區迅速擴展到華北、西北和東北春麥區。1990年和1991年小麥白粉病全國大流行,發生面積均超過1.8億畝,年損失小麥32億千克。而近年來,白粉病的年發生面積穩定在7500萬畝-13500萬畝。

不為人知的小麥產量“殺手”

根據今年3月,全國農技中心發佈的消息,白粉病總體偏重發生,重發區主要在黃淮中北部及沿淮沿海、西北東南部和華北局部麥區。預計全國發生面積9000萬畝。這個數字,比農技中心預計的今年條鏽病發病面積還多出1000萬畝,與預計的赤黴病發生面積持平。

但即使一直是國內小麥面臨的重大病害之一,在周益林的眼裡,白粉病非常“低調”,並不容易被人察覺。

“它不像條鏽病那樣,人在地裡走一圈,出來鞋和褲子都能被染黃;也不像赤黴病,能看到整個麥穗都變成白色。它只在小麥葉子,最多是葉鞘上,形成一層白黴,不太能引起關注。”

小麥上的黴層就像一層浮土。受訪者供圖


周益林向記者提起他曾經到某地的麥田去考察,曾經提醒過農民白粉病發的很嚴重,“但是對方就會納悶,說‘這是病嗎?這不就是小麥上的一層浮土嗎?’”

周益林說,白粉病確實如此,它附著在葉片上的白色黴層,從白到灰色或褐色,視覺上看,確實與麥子上落了一層土無異。但是它的隱形危害卻不小,周益林告訴記者,白粉病一般可引起產量損失5%-45%,重病田可高達50%以上,甚至絕產。“有一些偏遠山區的農民,察覺到今年自己收的麥子產量下降了,有時卻不知道什麼原因,而這很多都是白粉病造成的。”

抓住抽穗期防護正當時

從氣象數據來看,去年秋季,全國多地氣溫偏高,剛剛過去的冬天又是個暖冬,周益林提到,冬天溫度偏高,更利於白粉病菌源的越冬,因此開春的菌源量較往年同期更多。根據農科院植保所的數據信息,今年預計是近些年來白粉病發生較為嚴重的年份。

那麼白粉病該如何防治?周益林認為,在當下抓住小麥的抽穗期很關鍵。

對於小麥面臨的重要病害來說,若想在春季做好防治工作,就務必抓住窗口期。“白粉病的窗口期在小麥孕穗期到揚花期之間,確切地說在齊穗期前打藥效果比較好,如果錯過了這段時間,基本上防治效果就比較差了。”

同時,周益林也提到,在小麥白粉病越夏區及其鄰近地區,採用三唑類殺菌劑拌種或種子包衣;在施用基肥時,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搭配,適當增加磷鉀肥;在追施拔節肥和穗肥時,要適當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適時播種、消滅自生麥苗,以減少秋苗期的菌源,同樣對於小麥白粉病的防控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周益林也告訴記者,雖然我國目前已選育出一些抗白粉病的小麥品種,但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品種大多為感病品種,“這是因為多數抗病的品種,往往豐產性不太好,這不僅僅是白粉病抗病品種面臨的問題,也是幾乎所有抗病小麥品種都會面臨的難題。”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