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人在印度是怎樣的存在?

大詩人泰戈爾曾直言不諱地說道:“印度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言辭中滿是無奈。泰戈爾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屬印度時期,強大的英帝國既殖民了印度,也促成了印度的統一。從這個角度看,對於印度頗有塞翁失馬的意味。

印度社會結構特殊而複雜,除了為人詬病的種姓制度,共有一百多個民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位於印度西北旁遮普地區的錫克人,是特點鮮明一個群體。

旁遮普邦

對於錫克人來說,最為重視和引以為豪的也許就是他們的宗教,所獨創的錫克教,區別於印度最大兩個教派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錫克教產生於15世紀末的莫臥爾王朝,由於該王朝上層信奉伊斯蘭教,印度教卻深植於廣大民眾中,因此在二者匯聚和碰撞過程中,錫克教應運而生。

“錫克”是梵文,意即門徒,宗教領袖地位崇高,被尊為“上師”。錫克教提倡教眾平等友愛,區別於印度教等級森嚴的種姓制,而且反對其他宗教排斥異教、歧視婦女等教規,因而受到低種姓階層的擁護。在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錫克教有著廣泛群眾基礎,並流傳甚廣。

錫克人特點十分明顯,男子名字裡有“辛格”,意即雄獅,女子名字中有“考爾”,意為公主。男子習慣於船形包頭,頭巾長達十餘米,隨身攜帶“五寶”,即木梳、短褲、手鐲、短刀、頭髮。這些物件各有內涵,比如短褲提醒對婚姻的忠貞;手鐲警示管住手不要幹壞事;短刀用於反抗惡勢力。

錫克人高大勇武,不畏強權,包頭這個習俗就頗有來歷,信奉伊斯蘭教的外族進入印度後,為和被征服者示以區別,禁止他們包頭,倔強的錫克族人卻全體包頭表達抗議。

由於錫克人善戰尚武,在印度軍隊中佔比相當高。英國殖民過程中,由於軍隊主力遠在清朝和阿富汗作戰,便從驍勇的錫克族人中招募十萬軍隊,憑藉著錫克軍團,從南到北征服了整個印度。

即使在現代,錫克士兵佔比印軍10%以上,軍官佔比達20%,中高級軍官中比例更高。要知道錫克人口總數2000萬,僅佔全印人口2%左右。除了尚武,錫克人還十分重視教育,因此他們在印度處於一個不錯的階層。

英衛隊中的錫克士兵

錫克人具有很多優點,該民族倡導團結互助,一家有難多家支援,而且在各方面都會優先照顧本族人士,平時非常“抱團”。

他們生性勤勞擅長務農,聚居的旁遮普邦是印度著名富邦,售出糧食佔到全印度徵收總數的一半,農民收入超過全國人均一倍。由此也特別厭惡乞丐,不僅不從事該“行業”,還從不對乞丐施捨。

錫克人性情耿直、正義感強,痛恨坑蒙拐騙的行徑,對印度其他民族有著一定“威懾力”。

阿姆利則金廟

特立獨行的性格,使得錫克人在印度顯得卓爾不群,如果一邊是國家,另一邊是宗教和民族,他們更願意傾向於後者。

印度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本是一個整體,印巴分治後被一分為二,大部分錫克人留在了印度,因此該邦也是宗教衝突較為嚴重的地區。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衝突再次點燃,錫克政黨阿卡利黨致國大黨落選,由此國大黨扶植錫克教激進派領袖賓德蘭瓦勒成立政黨,以制衡阿卡利黨。

誰知賓德蘭瓦勒有一個願望,試圖建立“獨立的錫克教國家”,這是國大黨始料不及且不能容忍的。隨著矛盾激化,事態上升到武裝對抗,印度也進行高壓制止。1984年,時任印度總理甘地夫人中止談判溝通,派兵攻入錫克教聖地金廟,並打死賓德蘭瓦勒。

該事件導致局勢徹底失控,眾多錫克教眾參與暴動、兵變和恐襲,亂局愈演愈烈。在當年10月底,兩名錫克保鏢動了手,導致甘地夫人遇刺,由此引發了更大的波瀾,激進的印度教眾開始了大規模反錫克暴亂,數以千計錫克教徒被害,該事件的餘波至今仍在。

錫克人就是這麼一個群體,有著屬於自己的宗教、文化和追求,傳承多年並延續至今,這種堅持早已融入他們的思想和血液中,並不會因外界影響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