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父與子》中的無聲教育,你看懂了嗎?

1934年12月13日,《父與子》的第一個連環漫畫故事《糟糕的家庭作業》,在《柏林畫報》刊載問世。這本長篇連環漫畫溢滿了卜勞恩對三歲兒子克里斯蒂安的愛子之情,可以說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親情漫畫。作品中一個個生動幽默的小故事都是來自於漫畫家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父與子實際上就是卜勞恩與兒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實寫照。

相信不少讀者都多少有聽說過這本書。今天,我們選取四則小漫畫來分享其中的大道理。

1、批評也要有個度

作為家長應該都經歷過孩子在外闖禍,結果被別人投訴這種傷腦筋的事情吧。漫畫中小男孩踢球砸到他人之後,父親匆匆趕來,一開始是的做法想必是和大多數家長一樣,給別人賠禮道歉,說幾句自己小孩的不是。沒想到,穿綠色衣服的大人對這件事不肯罷休,嚴厲的語氣嚇得小男孩直掉眼淚。接下來,父親並不是繼續站在綠色大人的立場上,而是維護起兒子。

很多時候,我們都清楚,孩子犯了錯必須接受批評。但是在知錯就改的前提下,繼續批評孩子,是否有考慮過孩子內心的感受。倘若孩子本來是無意造成麻煩的,大人一口氣強調孩子的不是,容易讓孩子產生否定自己的情緒。過猶不及,批評孩子,我們應該掌握好度。

2、血濃於水

漫畫中,小男孩闖了禍逃跑,父親本來是要狠狠地教訓他一頓,但是在家等了好久都沒有兒子的消息。父親擔心兒子出事,趕緊出去找。回到家門口卻被調皮的兒子踢球砸中了頭。這一次,父親抱住了孩子。

我們經常會看見一些負面新聞,孩子與父母賭氣離家出走,結果釀成悲劇。矛盾本身不可避免,但我們應該清楚,矛盾發生後如何化解才是良劑。作為子女,務必牢記父母是愛孩子的,即便我們犯了錯,回到父母那裡都會得到原諒。身為父母,我們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也應該心平氣和,溝通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3、家長也可以認輸

在親子關係中,孩子由於身心尚未成熟,需要聽家長的話。但家長不一定就是權威。像漫畫中,父親和兒子下棋結果輸了,這時,有的父母不承認自己輸給孩子,他們往往擔心自己的威嚴受到動搖,或者是在某一方面不承認孩子確實是比父母做得好。

事實上,各位應當清楚,父母不是聖人,也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完善自身的人,與其在孩子面前樹立絕對的權威,不如卸下包袱,承認自己也有不足。這樣言傳身教,讓孩子明白,我們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認不完美,接受別人比我們優秀。

4、幫倒忙

作為家長,應該都經歷過幫孩子做作業的情況。尤其是寒暑假快開學的那幾天,父母和孩子一起“衝刺”,趕工完成差點被遺忘的作業。有的父母心疼孩子課業負擔重,晚上快十二點還在做作業,於是也幫孩子代寫作業。

看看漫畫,父親出於愛孩子,主動幫孩子寫作業,結果第二天老師上門投訴家長。真是“好心辦壞事”。笑完我們須謹記:孩子的任務應該自身獨立完成。一來孩子不會養成依賴心理,二來教孩子不能弄虛作假。無論自己完成得如何,都是值得肯定的。

對於以上四則幽默小漫畫,你有什麼想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