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交迫VS後繼無人:英法為何能夠憑藉百年戰爭逆襲“上位”

從古至今,世界政治的格局總是擺脫不了大國之間的聯盟與對抗,大國博弈中也總是充滿著激烈地競爭與合作。與東亞歷史上中、日、韓三者之間的歷史恩怨相似,歐洲大陸上也存在幾對歷史上的宿敵和世仇,千百年來他們相愛相殺,為了領土與貿易不惜發動長達百年的戰爭。

從早期的英格蘭與蘇格蘭的侵略與反侵略戰爭到英法、法德對歐洲大陸霸權的爭奪,再到俄羅斯和土耳其16世紀以來爆發的十餘次俄土戰爭可以說歐洲政治的版圖一直以來都是影響國際形勢走向的重要因素。

而在這諸多世仇之中英法互撕長達數百年,二者可以說是仇深似海。1337-1453年,他們更是陸陸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二者到底有著怎樣的恩怨糾葛,戰爭後英法兩國又是如何迅速成長為歐洲的兩大霸權?本文試圖還原這一段歷史的真相。

一 英格蘭當局內外交迫,法國王位後繼無人

14世紀的英格蘭已經是一個歷經戰爭後負債累累,並且在吞併蘇格蘭問題上一籌莫展的王國。此時隨著分封制的建立,國內王權不斷弱化,貴族勢力不斷加強。伴隨著愛德華二世的上臺,英格蘭的王權已經變得岌岌可危。

愛德華二世並沒有父親愛德華一世精明強幹的政治頭腦,易於感情用事。1327年,愛德華二世被國內貴族控制的議會趕下王位,並最終遇害身亡。可以說此時的英格蘭國內政治動盪,經濟衰敗不堪。

愛德華二世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愛德華二世在出兵吞併蘇格蘭期間大敗而歸,他也因此在國內聲望大大下降。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愛德華二世不得不選擇迎娶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的妹妹伊莎貝拉。

但是誰曾料到伊莎貝拉的到來加速了他自己的退位,伊莎貝拉迅速扶植自己的兒子愛德華三世繼承王位。

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六世去世,由於後繼無人,法國王位按照血緣關係需由旁系腓力即位,此時的愛德華三世以自己是腓力四世的外孫為由企圖侵佔法國王位。

此舉遭到法國貴族的拒絕,愛德華三世因此對法發動戰爭,法國腓力六世則宣佈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地,英法百年戰爭自此爆發。

此處提及的英國在法領地即為加斯科尼,加斯科尼位於法國西南部,是英格蘭在法的勢力中心。由於加斯科尼是愛德華一世的時候受封於法國國王菲利浦四世的,因此愛德華一世一直對外強調自己對該領地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加斯科尼盛產葡萄酒,是英格蘭進口葡萄酒的重要來源地,因此工商業極度發達。13世紀,英格蘭每年從加斯科尼進口葡萄酒多大7000萬升。

14世紀初,加斯科尼領地的年收入已經達到了17000英鎊,這對於英法兩國來說都是不可忽視的收入。毫無疑問,這塊領地的歸屬問題也為接下來英法的百年戰爭埋下了伏筆。

二 百年戰爭爆發的原因

基於以上時空背景的回顧,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原因即英王愛德華三世對法國王位繼承權的爭奪,與英國在法領地加斯科尼的爭奪。

在這一過程中,由於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歷史恩怨,這導致了後期蘇格蘭與法形成“蘇格蘭- 法蘭西聯盟”戰爭規模迅速擴大。

(一) 英法王位爭奪戰激化矛盾,成為百年戰爭爆發的首要原因

公元1314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的去世導致其王位後繼無人,這給了英王愛德華三世竊取王位的機會。由於法蘭西王位有法律規定只傳男不傳女,而腓力四世的三個兒子都沒有男性子嗣,於是作為腓力四世的外孫愛德華三世和腓力四世的侄子腓力六世理所當然就成為左右可能繼承王位的人。

法國貴族集團當然不會允許英國人成為自己的國王,他們欣然接受腓力六世的加冕。由此帶來的愛德華三世對腓力六世的不滿情緒迅速累積,二者對王位與擴大領土都具有強烈的慾望,他們之間的決鬥已經在所難免。

(二) 加斯科尼屬地引發英法領土糾紛。

加斯科尼對英格蘭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百年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由於13、14世紀英國王室的傳統收入大概為:王室對領地的佃戶所徵收的稅金、國王法庭的司法收入和王室依靠封建權利所獲得的收入等等。

由於這些封建收入數額較小,很難滿足國王的日常開支,因此歷屆英國國王都試圖擴大收入渠道,而徵收關稅此時成為了英國王室的救命稻草。

關稅制度是由愛德華一世所創立,由於關稅可以全年徵收切不容易引起民眾的直接反抗,因此這項收入逐漸成為王室成員的財政支柱。

而加斯科尼作為英王在法國的唯一領地,且當地盛產葡萄酒,英王絕對不會放過這塊到嘴邊的肥肉。英國國王不但要對進口到英格蘭的葡萄酒收取進口稅,還對運送船隻收取過境費和入港稅,對關稅收入依賴,必然因其英法兩國的領土糾紛。

除此之外,當時法國的佛蘭德地區作為歐洲重要的羊毛貿易市場,而英國是弗蘭德的首要進口對象,弗蘭德經濟上依靠英國,政治上由法國控制的局面,雙方也早有不滿,這也加劇了英法之間的經濟糾紛。

(三)蘇格蘭加入,助法反英勢力高漲。

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歷史恩怨使法國找到了可乘之機。早在百年戰爭爆發之前,為了反對英格蘭的入侵,維護國家獨立,蘇格蘭人民進行了殊死奮戰。

百年戰爭的爆發使得蘇格蘭也意識到自己實力弱小不得不尋求盟友的支持,此時英國的死對頭法國自然成為了自己的最佳人選。

而法國也早就意識蘇格蘭獨特的地理優勢可以作為自己對英作戰的戰略後方,與蘇格蘭結成同盟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因此具有獨立追求的蘇格蘭王國在戰爭過程中與法國簽訂了多項同盟互助條約,甚至在戰爭前期法國處於劣勢時期,蘇格蘭攝政王愛博尼親自組建軍隊奔赴法國與盟友作戰,有效遏制了英國的擴張。

三 百年戰爭對英法兩國的影響

百年戰爭以英國的失敗而告終,這場戰爭使得英國幾乎全部失去了它在法國的領地,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英國從此退出了歐洲大陸勢力範圍的爭奪。這場戰爭也毫無差異地導致了英法兩國開始向近代民族君主國轉型。

首先是英國,當時的英格蘭由於國內封建體系勢力龐大,王權衰落,各地諸侯貴族通過百年戰爭更是壯大了自己的勢力,英格蘭內部爆發全面內戰似乎已是不可避免。

1455-1485年間,英國爆發了兩個諸侯之間的爭霸戰爭---即紅玫瑰白玫瑰戰爭,亨利·都鐸即亨利七世由此崛起建立了都鐸王朝,從此英國王權逐步加強,各地諸侯勢力開始衰落。

亨利七世為了加強皇權,它一方面禁止各地諸侯貴族私募軍隊,一方面提高中央的財政能力,打擊封建貴族勢力。

隨後繼位的亨利八世更是通過推動宗教改革使得英國脫離了羅馬教廷,英國國王成為宗教領袖,最終形成了統一集權的民族君主國家。

其次是蘇格蘭,縱觀整個百年戰爭的歷史,蘇格蘭一直站在英格蘭的對立面,可以說百年戰爭是蘇格蘭爭取民族獨立的另一種戰爭形式。

其實早在百年戰爭之前蘇格蘭就一直在爭取民族獨立,抵抗英格蘭的入侵。百年戰爭結束後,蘇格蘭與法蘭西聯盟也繼續得以保持,可以說這種聯盟的存在一直保護著蘇格蘭的獨立性。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夠感覺到蘇格蘭與英格蘭民族之間的格格不入,蘇格蘭人仍然在為追求自身獨立不斷努力著。

最後是法國,百年戰爭同樣也喚醒了法蘭西的民族意識,他們在戰爭中意識到了國家統一,建立法蘭西民族國家的重要性。

在百年戰爭期間,法蘭西封建貴族勢力都得到了不同勢力的削弱,國王權力得到了強化。1461年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一即位,他在戰後的廢墟之上重建了強大的法蘭西王權,法國自此開始向絕對的君主制演變。

路易十一在位期間,法蘭西三級議會形同虛設,王權地位至高無上,各地管轄權也都收歸法王一人手中,截止到1483年路易十一去世的時候,法蘭西已經大致形成了當今的版圖輪廓,到路易十二期間,法國也基本完成了統一。

參考文獻:

程化美,《試論百年戰爭中蘇格蘭與英、法的關係》,天津師範大學,2016年;

張彥剛,:《英法百年戰爭與英國現代化之源》,載《文教資料》,2009年7月號下旬刊;

李增洪,徐桂民,《英法百年戰爭爆發原因之分析》,載《廊坊師範學院院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王豐,劉明,《百年戰爭中蘇格蘭與英格蘭的關係及其影響》,載《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