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文學逐夢者——致敬曾經的文學愛好組


文/朱亮

編者語:文學是一種精神寄託,給人以純淨的心靈與輕盈的翅膀,令人執著地去追尋心中的世外桃源。
吳儂越語的江南,壺鎮也不例外。巍巍括蒼山,潺潺好溪水。孕育出一批批孜孜嚮往文學的文學愛好者。從辛亥到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大通學堂""蠶絲女校""縉聲社""燕翼小學"都有一批批文人志士為求知識、求真理,為之吶喊、奉獻。在八十年代初又有一批文學愛好者集聚文化中心。

追求精神文明,提高文化修養。這就是縉雲縣壺鎮鎮業餘文學創作組,簡稱“壺鎮文學愛好組”雖時間不長,從81年——84年結束。人數由5人發展到10——30人。每人百忙之中,每星期二個到三個晚上,堅持不懈地聚在一起,認真聽課,好學求知。
從學習到創作,從創作走上臺講課,學到了不少文學知識,短短時光在每個人的心底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也為文化㡳蘊深厚的的千年古鎮——壺鎮增添了一抹靚麗。


發展初衷


1981年下半年區教辦分管成人教育的周建平老師。針對當時壺鎮是全區文化中心,企事業單位集中,為提高廣大青年文化水平,充實文化素養。與文化站站長呂學斌商量下。區教辦的大力支持下創辦了壺鎮業餘文學愛好組。

由開始呂月夏、呂丁妃、呂紹新、呂淑珍、XXX五個學員。學習場所放在壺小分部(漢金祠堂)由於場地偏僻,環境原因移至壺鎮文化站,後來逐步發展到十餘人,最多三十多人。每星期學習二個晚上。學習語法、古典文學、文體知識,並開展影評,文章講評等文化知識。

組建班子


好的開端給壺鎮青年帶了個好頭。增強了青年自律性,濃厚了學文化知識氛圍,活躍了學員的思維能力,提高了文化道德修養。1983年周建平老師由於工作調動,由壺鎮鎮成人教育專職幹部趙偉民老師擔任。學員的增加,雖然各方面條件有限,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但學員們的學習熱情卻很高。
如青年汪葛林、蔣呂龍等幾個同學不顧白天工作勞累,晚上經常一起到老師家中,為如何辦好文學組出謀獻策。又到其它學員家中徵求交換意見,一談就是深夜。經過分析總結和籌劃,統一認識後,決定組成一個領導班子。產生核心人員8人:組長、編委、總顧問、生活委員、文娛委員、信息保管員、場地管理員等。由編委負責訂出學習守則、點名、記錄每次上課情況,承擔授課修改文章等。事先統一計劃按排每月授課表、期刊發行。


有了領導班子後,文學組欣欣向榮,朝氣蓬勃,迅速發展壯大。學習由原來每星期二次,增加到二、四、六三個晚上。學員由10餘人增至30人。他們是:呂月夏、呂丁妃、呂紹新、呂淑珍、施啟繁、國富、成豹、葉愛星、蔣呂龍、汪葛林、汪銀法、李傳富、趙偉珍、趙永英、趙偉良、趙品邦、蔣曉玲、呂利龍、呂撐舟、吳根瑞、陳惠勳、朱周福、蔣呂萍、呂建薇、松友、趙禮勇、錦珍、呂曉英等。
他們來自壺鎮各行各業,有單位職工,幹部及社會青年;有中專畢業生2名高中畢業18人,初中畢業10人;年齡最大50多歲,最小18歲。雖然職業不同,年齡參差,但一致的夢想,使他們走在了一起,那就是:喜歡文學、釋放心靈、提升素養。

學習內容


根據學員文化程度不一,各人愛好不同,又來自各行各業們特點。領導小組讓學員自己報名,採取自由組合形式。編成語法、影評、文學寫作等小組。學習內容在原來的基礎上,逐步充實文體知識、寫作知識、古文、古詩詞、練習寫通信、詩歌散文等。並系統地學習了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漢語語法知識》《修辭》《邏輯》《寫作教程》《文學基本原理》等書的內容。通過不斷總結、改革、逐步走上了學習系統化道路。

教學方法


自學為主,除老師講課外,推出有某些特長的學員來上課。互教互學,有不同意見,當場提出。通過集體辯論、探討得出合理結論。拿出自己寫的文章,在學習時互相交流、討論、修改。相互啟發,這樣使學員積極動腦筋,又達到取長補短,從而得到提高。同時由編委進行修改,挑選好的文章向外投寄,學員普遍反映,學有所獲。青年們一批批慕名而來,紛紛要求參加,因場地狹小而未能遂願。

學習態度


高度的自覺性和強烈的組織觀念是文學組的生命支柱,是文學組得以鞏固和發展的根本保證。人人做到平時按時到,有事要請假,決不無故曠課。為了不缺課,許多學員不惜犧牲休息日,放棄了多少看電影、電視的好機會。學習場地隔壁就是電視室(當時壺鎮除單位外唯一的電視),儘管電視節目多麼精彩,學員絲毫不為所動。有的甚至多次不厭其煩向別人調休調班。做手藝的同學不顧路遠和疲勞,堅持趕回上課。

如浣溪公社關壇廟大隊學員李傳付,照授課表安排該他講課,時值春耕大忙季節。他又是家中主要勞動力,大家都認為他不可能來。出乎意料之外,為了能講好課,他想方設法硬是備好課。來不及吃晚飯,就空著肚子來上課。


如白六公社東山大隊學員陳惠勳,是一家之主。離鎮五里多路,但他總是不懼嚴寒,風雨無阻按時趕到。有一次,早晨到鎮裡找老師、尋同學提建議,談計劃,整整一天,到晚上十點多鐘才回家。有一次由於田裡回家晚,匆匆扒了幾口飯,趕到文學組遲到了十來分鐘。他除了道歉,還給自己取了個綽號“陳來慢”,引的學員哈哈大笑。
如浣溪公社姓汪大隊汪葛林,不顧自己工作繁忙,為組織的集體活動,主動聯繫,四處奔走。甚至患病住院期刊間,仍念念不忘組裡的學習,活動情況。學員們去看望他,第一句話就是問學習組情況怎樣。

如姓汪大隊汪銀法,頸上生瘡,頭轉動困難,疼痛難忍。本想不來組,因決定元旦要出期刊。想到自己是編委,就忍痛堅持來組,把期刊出好。
本鎮學員呂掌舟是本組元老。年紀最大,但學習場所的開門鎖門,常年累月都由他負責。而且主動承擔出刊抄寫資料和刻寫(鐵筆、鋼板)任務。
特別是三聯公社元古大隊女學員朱金花。家裡離鎮有五、六里路,卻不怕天黑路遠,堅持來組學習。一次天氣不好,事先己請假,沒想到學習時,她又來了。當然還有很多例子。


他們的學習態度及自覺性,由此可見一斑。

開展活動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員的邏輯思維能力。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搜索寫作素材。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釆訪、參觀遊覽、專題晚會、歌詠晚會、茶話會均獲得成功,取得了很好成效。

學員們自願將少得可憐的補貼費,稿費無私地奉獻給組織。不夠開支大家就主動湊錢。就這樣,進行了仙都春遊、遊覽方巖。釆訪梅樹岙大隊茶場。拜訪先進教師呂素娥。慶祝五四青年節文娛晚會。
中秋月夜茶話會(壺濱大酒店三樓陽臺)。國慶節歌詠晚會。集體看電影等活動。這對於白手起家,沒有活動經費(沒有企業贊助)的文學愛好組來說,是非常不易和難能可貴的。

團結互助


通過集體活動,使學員們加強了組織觀念,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感受到組織的溫暖。如騎車去仙都春遊。回來時,天下大雨,己到晚上七點多鐘。一女員不慎摔倒,傷勢較重。同學們當機立斷立刻送往醫院。並不顧飢餓寒冷一直等到她縫合、包紮好傷口,直至護送回家。吃過晚飯後,同學們又一起去看望,她全家人無不為之感動。

某年七月,本組一學員家庭遭受重大火災。損失嚴重,許多學員知道後馬上去他家慰問。在物質上,精神上給支援和鼓勵。事後多次看望,使他樹立信心,鼓足勇氣,面對事實,重新投入學習組。
這一切,都成了學員們的學習動力的源泉。

初出成效


在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和縣文化局,區文化站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文學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共寫了通訊、報告文學、民歌、小品、散文、自由詩、民間故事、笑話、風物誌、小小說、快板等各種文章近二百篇;集結出版了自編、自印的期刊《好溪文蕾》;配合中心出了《計劃生育》、《影評》、《國慶》、《中秋》、《元旦》、《宣傳月》專刊八期,計稿件六十四篇;學刊《漢語與文學》、《學習與欣賞》、《學員習作》四十五頁;印發其它學習資料、歌曲一百多頁。

隨著稿件投向《詩刊》、《農村文藝》、《浙江日報》、《麗水文藝》、《五彩河》等刊物,有的在《縉雲文藝》等刊物上發表、有的在廣播站播出,文學愛好組逐漸名聲在外,吸引了浙江日報、解放軍報記者前來採訪。

如朱金花同學,結合當前形勢寫了小小說《爸媽的心事》反映了三中全會後,農村落實生產責任制,農民糧食獲得大豐收。從側面歌頌黨中央的英明決策。文字通俗,語言流暢,充滿鄉土氣息,獨具一格。受到《縉雲文藝》編輯同志的好評。同時也鼓舞了其他學員讀書、看報、寫作品的積極性。對壺鎮精神文明的建設起了很好的作用。


經驗教訓


任何事物都不會十全十美,更不會一帆風順。有時總會出現新問題、新矛盾。有一段時期,有的學員由於調動、就業、升學,有的學員由於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客觀原因不能參加學習。學員減少,積極性受挫等問題出現。
場地狹小,人員進出雜亂,隔壁電視噪音影響,組織活動經費等都產生學員不安心學習因素。領導及時發現問題,組織班子商討。做好學員思想工作,採取措施,妥善解決問題。使學員們恢復生機,自覺地學習。


以下展示學員部份稿子。

植樹節活動


自由詩《織梭》 織梭,布機上深為平凡,意義重大。 你懷抱一個個潔白的五寸"春蠶″, 吐出一根根萬丈銀線。 你有使不盡的勁,發不竭的熱, 一梭一紗,理出了千絲萬縷, 一碰一撞,撞出了銀匹一片片。

你常常發了“高燒”身軀日益磨損, 你從未炫耀過自己,更無半點怨言。 人尚需輪換,你卻頑強地連軸轉。 銀絲不斷、戰鬥不息、你從不疲倦。 你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紡織事業。
假如隆隆的機聲是一首動聽的樂曲, 你大顯身手,擔負了曲中的一半。 嘖嘖稱讚聲,你羞紅了臉, 我要為你獻上感激的一頁。 (葉愛星)

散文詩《花莖》


畫家把萬紫千紅的鮮花頌揚, 詩人也曾爭先恐後地將綠葉讚賞。 而默默無聞的花莖, 有誰曾經為它歌唱。

它點綴了大地,美化了生活, 面對榮譽、鮮花得意洋洋。 而花莖卻腳踏實地。 任勞任怨、從不爭功居上。
它勤勤懇懇、飽經風霜, 輸送著養料, 孕育著花蕾的又一次綻放。 花紅葉翠固然妖豔, 離開花莖的支撐, 終成爛泥一團, 豈不淒涼?

啊,朋友! 面對紅花綠葉, 你讚口不絕,出口成章。 請問,在你讚美鮮花的同時, 難道不應該把花莖一同獻上? (蔣曉玲)(己故)

十六字令


山,壯麗奇姿誘客憐,君別去,一見忘回還。

蔣呂龍靜思齋人的心願 (賦壺溪文蕾) 論組員, 工廠、商店, 電工、裁剪。 來自各條戰線, 在旮旯雄心暢言。

園丁、農村, 織女、青年, 有志人心甘情願, 求知者攜手共勉。 論心願, 追求、登攀, 艱苦、歷險, 卻願作一根琴絃, 彈出生活的苦甜。

習詩、練詞, 為國、吶喊, 讓人生輝煌燦爛, 對未來充滿信念。 (汪銀法)

《西江月》


(茶山一瞥)放眼難量翡翠,收心怎御芬芳。 聆聽笑語滿山岡,溢自衷心歡暢。

我愛山青水秀,我珍月彩風香, 江南霧嶺是茶鄉,今日更加興旺。 (李傳富)

《遊春記》


文學愛好組, 結伴遊仙都。 車輪滾滾飛, 笑語灑滿路。 你騎我搭坐, 交換相互助。

田野黃又青, 飛鳥當空舞。 放眼心舒暢, 春光勝畫圖。 眨眼到仙都, 緩步來訪古。

湖心亭中坐, 遊伴多難數。 雪崖嶺頭下, 鯉魚吐銀珠。 入洞覓勝蹟, 憑虛閣停佇。 詩文歷歷在, 人人飽眼福。
溪邊留影念, 他年有記錄。 午後雨濛濛, 春遊不止步。 陡巖真奇險, 攀登白蛇路。

昆巖洞天裡, 男女笑聲吐。 雲關排排坐, 難得此間度。 探奇覓勝景, 飛車向鼎湖。 跳過獨木橋, 繞山不覺苦。

名山有仙水, 解渴勝甘露。 雲暗雨綿綿, 回車轉歸途。 仙都一日遊, 勝讀十年書。 (呂掌舟己故) 乍到文學組的片思…… 繁華而沉寂的夜晚, 時間的馬蹄悄悄地潛行。 有人在電影銀幕上尋求快樂, 有人在閒談中消磨時光, 有人在皎潔的月下卿卿我我。

這裡——窄小而簡陋的屋中, 幾位“痴青年”擠在一起, 藝術細胞在腦中有絲分裂…… 我默想在不遠的來期, 定然有志者攀爬到藝術的峰巔。 (施起繁)

調寄:《漁歌子》

練溪岸畔矗孤峰, 日耀流波上下同。 桃杏豔、映山紅, 回堤翠柳溯清風。

(李傳富)

《頌仙都》


仙都風景揚四海, 山青水秀春常在。 美容誘來萬里客, 天上神仙實想來。

《贊石筍》


仙都名勝鼎湖峰, 巍巍聳立雲霧中。 寒霜雨雪摧不垮, 不屈不撓抗暴風。

(杜國富)

小說:《爸媽的心事》


“唉!真沒辦法,去年收割回來的稻穀還沒吃完,今年的早稻穀未曾嘗過,不久,晚稻又要歸倉,這如何是好呢?把它藏到何處呢?”這是媽媽柔軟而細細的聲音。我躺在床上聽得真真切切。

“那就把衣裳櫃也搬出來裝穀子吧!”這是爸爸有力而果斷的聲音。哦!真難想象,簡直不會想到爸爸媽媽竟然會為了裝下穀子而愁得整夜不能入睡。
從我懂事以來,清楚地記得爸爸媽媽一次發愁而彼此痛哭的情景。那年我還小,不懂事。由於整天吃不飽,使我不停地啼哭,不停地吵鬧,不停地叫喊。哭聲刺痛了爸爸媽媽的心,吵得爸爸媽媽六神無主,叫喊得爸爸媽媽心煩意亂。
他們終於忍痛把沒成熟的玉米棒掰來,燒熟給我吃。真是越窮的人越荒。由於這樣,把未成熟的玉米棒拿來做飯吃了。可以斷定,迎來的又是一個荒年,爸爸媽媽不禁痛哭起來……。

想當年沒有飯吃,為肚子餓而發愁,心事重重。可是今年呢,卻為吃不完糧食,無處藏而發愁。兩個“愁”字……正當我想到這裡時,爸爸媽媽的“吵架”聲,又傳到了我的耳朵:
"這不行,一個小小的衣裳櫃能裝多少谷?″ "那就剩下夠我們吃的糧食,其餘的統統拉到糧管所去吧!"

"不,有豐收年,必有欠收年,我們要防備後來,`有備無患′嘛!″ " 你啊,也真是`頭髮長、見識短′,什麼事情總往壞處想。明年我們可以總結今年的經驗,取長補短。明年減產這句話有何根據呢?″ 沉默了一會,一向信任爸爸的媽媽,終於同意了爸爸的主張,決定第二天早晨行動。意見統一,兩人欣然入睡……。 (朱金花)

童話《鋼筆的自述》


初夏的夜,星星滿天,大地已經酣睡。在夢鄉里,忽然聽到寫字檯上傳來��動聽的聲音,是忘記關掉收音機?清楚地聽完"新聞聯播"後關掉了總開關,再仔細一聽,聲音來自收音機旁的筆筒裡。莫非是出精,出妖了?

藉著燈光,只見豎起僵硬頭髮的毛筆,細長苗條,身穿黃衣的鉛筆,還有我心愛的鋼筆,圍立一圈,在互訴衷腸。毛筆剛剛作了結束語。鋼筆說"聽了毛筆大哥一生的遭遇,真是催人淚下。雖然,我最近被眾兄弟稱為幸運兒,可我心中也曾有一段辛酸的往事。
十五年前,小主人在文具店中看中了我,日夜把我帶在身邊,後又用手帕裹我,還為我鉤起合身的套衣。我開始履行自己的任務,忠實地陪伴主人,不管何時何地,主人戰鬥不息,我也決不叫累。連續二個學期,主人拿到三好學生獎狀,我在他胸前的口袋上,也時不時地伸出腦袋,想炫耀自己的一份功勞。

除此之外,主人還經常把我擺到同學們面前叫我與同伴比試漂亮。我下身紅褲子,上身銀白襯衫,頭鑲看閃閃發光的“金星”,就夠我耀耀欣樂,眾人羨慕了。那時,我真是一顆驕傲的掌上明珠。
然而,正當我血氣方剛,信心百倍奪取新的成績時,我覺到握我之手漸漸鬆勁無力了。我還經常被丟甩在桌上,抽屜裡。主人脖子上的紅領巾換成了紅布條,還埋怨我不賣力。戳我"智育第一"的痛苦。語錄歌、宣傳戲忙的很,我很快被遺忘了。等主人的母親把我從桌腳邊抉起時,我己是滿身汙泥,胸膛破裂,心臟也受到影響,真是慘不忍睹。
我本身就是求知的探索器,我盡到自己的義務,有什麼不好?看到主人的迷茫無知,我也只有流下委屈的淚水。多虧老人好心,扯一條紗布包紮我的傷口,讓我到筆筒裡休養。沒想到,毛筆大哥你早己頭髮僵硬,受凍長久,鉛筆小妹,你遍體傷痕,受痛哭泣依偎在大哥旁。

我們相依為命,共度八、九個春秋。高考來臨,我們曾一起舒展了痠痛的手臂。可是長期的休養,缺少鍛鍊活動。我己經全身無力,思維不靈敏,行動也呆滯。高考落榜,願望未遂,我真是憤恨無言,生不逢時。


我要繼續自己的使命,每天記下道路的曲扦,生活的不平。可是筆筆劃劃,字字行行,無法探討出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記不完的悲觀和失望!主人一恕之下,把我的心血功勞付之一炬,看養飄飄的紙灰。我來不及鳴冤,趕緊逃回療養院,免得又是一甩一踢遭災難。

日日夜夜,年復一年,聽得墨水瓶大嫂也多次咕嚕,我己長久不去探望她,她嘆怨言。
今年開春,我突然受到自學之風的撫招小,“第六感官”告訴我,我又要出陣了。果然,我被送進醫院治療後,我又煥發精神,在潔白的紙毯上,開始盡情地親吻。主人還經常帶我到區文學愛好組光臨。那裡有與我一樣類似遭遇的同伴。但是大家沒有眼淚悲傷,只有追求光明,抓緊探索,以彌補過去白白浪費的光陰……。 (葉愛星)

笑話:《鸚鵡學舌》


(胡木匠與吳先生)
從前,壺鎮賢母橋頭有爿豆腐丸攤。溪西有個胡木匠每天晚上回家,都要在攤上吃碗豆腐丸再走,溪東有個吳先生在鎮上教書,豆腐丸攤也是他談經論文的場所,每晚必到。經常和胡木匠相對而坐。日子長了,兩人自然成了朋友,為了加強友誼,胡木匠和吳先生相邀對方上自家玩賞暢談。

一天,吳先生真的上胡木匠家做客去了,一進村,恰好打聽著胡木匠的老婆:“嫂嫂,胡木匠家住在那裡?"你貴姓″"我姓吳″。喲!口天吳的吳先生嗎?我家便是。我是胡木匠的內人。先生請進,上屋裡坐坐。”
吳先生於是進屋,才知胡木匠不在家,所以有點掃興。但為了免落俗套,便把室內的傢俱作為話題,滿口稱讚道;"胡師傅的手藝真高強啊,東西做的這樣好"。胡木匠的老婆聽出是過頭話,但要丈夫的聲譽,忙道;"先生誇獎了,這些東西是與徒弟一起做的。如果我丈夫獨手做,可還要好些呢!″
吳先生回到自家,將拜訪胡木匠他老婆知書達理,精明能幹的事與妻子說了一遍,並讚口不絕。他老婆卻不以為然,不服氣地說:"往別人家頭上插花,臉上擦粉了。這幾句若我說起來,也不用吹灰之力。等胡木匠來訪,讓他聽聽我的口才便知!″


過了幾天,吳先生知道胡木匠要來回訪。事先,自己隱蔽一邊,讓妻子應酬。胡木匠萬沒想到吳先生也不在家,人地生疏,男女有別。正愁無話可說。一個小孩子在跟前左一聲老師,右一聲老師,直叫不停。


胡木匠看著天真活潑的孩子,靈機一動話到嘴邊:"吳先生的孩子真乖,又長得這麼標緻。″吳先生老婆聽了胡木匠稱讚自己孩子,洋洋得意地說:胡師傅可誇讚了,這孩子是學生們生的,要是我吳先生自個兒生,保險要比這樣兒漂亮的多哩!″吳先生聽了這話,又不可出來更正,真叫他哭笑不得。
(陳惠勳)八十年代的壺鎮老文化站正好在我家隔壁。壺鎮文學愛好組在老文化站學習的前後經過,我是耳濡目染,深為感動。八十年代初許多農村家庭為生計、為溫飽而發愁。像她們懷惴一顆求知若渴熱愛文學的心,天黑路遠,不畏辛苦,春夏秋冬,一如即往。


為了共同愛好,匯聚一堂,寫出一篇篇、一首首好文好詩。呈現給壺鎮人民,給予壺鎮人民一份精神食糧。他們彷彿是一名倔強的鬥士,克服困惑與迷茫、衝破沸騰與喧譁,全心打造了一片寧靜清新的天地,記載了最真實和最深刻的靈魂感悟,展現了壺鎮人魂牽夢繞的情懷、執著探索的精神與不懈創造的情懷……。


資料提供蔣呂龍 整理朱亮

掃碼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