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我,婺源君帶你去過“嚮往的生活”!


詩畫•婺源

婺源地處贛、浙、皖交界,古屬徽州“一府六縣”,歷史上名人輩出,是徽州文化的代表。


中華農耕文明興於河洛,南遷之後於東南丘陵間,在江南煙雨的浸潤下形成了別具一格陶淵明式的田園耕作。陶詩云:“方宅十餘畝, 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 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 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 復得返自然。”,如此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正是婺源生活的寫照。




朱子詩亦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在“天人合一”的光影中,我們帶領大家欣賞婺源農耕民俗之和諧與美好。

“漁樵耕讀”是徽州藝術創作的母題,尤其在建築雕刻中十分常見。農耕民俗之旅從這裡開始。你嚮往的生活,在這裡,都可以體驗到!





漁舟唱晚,拍攝地點為婺源月亮灣和漳村。“南人撐快槳,北客坐危檣”,密流的江南水域撐起的是隨處可見的精緻和詩意。




背影隨時間遠去,如今再難看到鄉間砍柴人精瘦的背影,留下的是歲月如歌般的回憶。


樵夫詞

【清】朱景素

白雲堆裡撿青槐,慣入深林鳥不猜。

無意帶將花數朵,竟挑蝴蝶下山來。




也許有一天機械會取代水牛,農人也不必艱辛勞作,惟願人與自然的關係如詩歌般美好,源遠流長。

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 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婺源自古以來便有書鄉美譽,從古至今,文人雅士數不勝數,讀書、學識,已成為婺源當地最盛的一種文化。


採茶



婺源素有“綠茶之鄉”的美譽,光緒《婺源鄉土志之婺源風俗》中講到,婺源縣“物產,茶為大宗”。在徽州茶商中,婺源茶商也是備受矚目的一族,清《通商各關洋貿易總冊》卷下《光緒十七年九江華洋貿易情形略記》中便講到“綠茶生 意者,系徽州婺源人居多”,如此可見一斑。如今婺源依然盛產綠茶,春季採茶與品茶是婺源一大盛事。天地間茶園如翠,好似女媧遺落民間的綠絲絛。


曬秋



曬秋,曬的是豐收的果實。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只好利用房前屋後的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農俗現象。篁嶺古村是層巒疊翠中的一點鴻影,掛在山崖之上。自然條件的侷限激發了先民的創造力,數百年裡,世代因襲的農俗造就了一處勝絕中國的“曬秋人家”風情畫。圖片拍攝地點為婺源篁嶺。


手藝



古老的手藝至今散發著溫熱,在機械化未興起的時候,手藝人用勤勞和智慧編織起絢麗多彩的平凡人生。


“倉廩實而知禮節”,農耕是中華文明之本,浸潤著中國人的靈魂。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田園牧歌式的農耕顯得更加意味深長。歡迎來婺源體驗農耕的樂趣,洗盡鉛華,返璞歸真,享受“漁樵耕讀”的理想生活!


作者:比利

來源:在婺源

整理:婺源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