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老姑太太

此文就是回憶小時候的一些人和事,沒有揭示人生哲理之意,只是流水賬,供以後的自己回憶所用。平臺推薦,不喜勿噴

我見過我們家輩分最高的便是我家的老姑太太,也就是我爺爺的親姑姑。爺爺的爺爺有四兒一女,唯一的女兒是家裡的老小,也是爺爺唯一的姑姑

我這位姑太太活到80多歲(我模糊記得應該是87歲),直到我高中才去世,所以大致推斷她是出生在20世紀10年代或20年代

爺爺出生在30年代,爺爺小的時候家裡經濟條件還可以,所以比他大不了十幾歲的姑姑,那時候應該正是在孃家衣食無憂、青春懵懂的妙齡少女,關於姑太太小時候怎麼樣,我只聽爺爺講過一個生活場景

爺爺稍微大點了,他的姑姑也快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那時候爺爺的爺爺已經去世了,但他的奶奶還在世,也就是我的高祖母,高祖母幾個兒子也大多成家立業了,老太太也是衣食無憂地享受著老年人應有的生活,唯獨還有一個小女兒未出嫁,但這也沒太影響高祖母的日常生活

高祖母有打小牌的習慣,但經常在牌局上能睡著,所以十次八次都是輸點小錢,但越是這樣,她還越愛打,別人也是越愛找她湊局,但作為高祖母的女兒,也就是我的這位姑太太,不願意了

聽我的爺爺講,稍微大點後的姑太太,忽然間在那幾年裡特別會過日子了,當然只是限於給自己積攢體己,為什麼?因為她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自己的嫁妝成了姑太太最關心的大事了,因為女子嫁人,孃家嫁妝的多少厚薄,會決定她在未來婆家的形象和麵子,所以,到了這個年紀,姑太太也開始偷偷重視起了自己的嫁妝

她老是責怪她的母親,也就是我的高祖母,不會居家過日子,責備她老是出去賭錢輸錢,娘兩沒少因為玩小牌這件事而吵吵鬧鬧,當然這也源於她作為家裡唯一的小女兒從小被溺愛和嬌寵的習慣,使得姑太太敢說敢做敢鬧

後來,聽爺爺講,姑太太出嫁的時候,家裡給這唯一的女兒陪了很多嫁妝,如長條衣櫃、大鏡子等等那個年代家裡該有的物件,姑太太總算風風光光地開始了她的後半生

據說姑太太婆家是開當鋪的,家境也算殷實,所以嫁過去後的姑太太也算享福,那時候回孃家,都是婆家丈夫或孃家侄子套著馬車去接送,每次從孃家走,高祖母還要大包小包地給她帶回東西

姑太太的前半生故事就到這了,以後就再也沒有聽爺爺講過她在孃家生活的故事場景了

這一晃就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都出生了,偶爾逢年過節,爺爺會帶著我去瞧瞧他這位姑姑,我對姑太太的記憶,便是從那時候印在心裡的

姑太太這時候已經是失去了丈夫和2個女兒了,還有3個兒子,她有點駝背,後腦勺挽著一個老太太纘,說話慢吞吞的,在大兒子家的廂房屋裡一個人居住,領著我和爺爺從院門口往屋裡走,走近廂房屋門口的院地上,就會看到很多廢紙廢鐵廢塑料等破爛,每當走到這,爺爺就說她“你說說你這不是給你兒子兒媳婦們打臉呢嗎,人家兒子孫子孫女的都孝順你,不缺你吃喝的,你說你成天的撿這破爛幹嗎用?再說了你手裡的金鎦子、金耳環、大洋大錢兒的還有的是,還不夠你吃喝?你就都留著吧,等你要是哪天死了啊,兒子們非得因為這些古玩意打架生氣”

姑太太有點耳背,不知道是真沒聽清還是故意裝聾,每當爺爺說到古玩意的時候她總是打岔說別的,爺爺也就半開玩笑似的跟著她進屋了

隨著姑太太進屋,我坐在炕上,炕上放著一個小笸籮,裡面放著些針線,別看歲數大了,姑太太那時候還能自己做針線。這時候,她打開櫃門開始翻東西,不一會兒,一個果子匣子就被她拿出來了,很明顯,這是她給我吃的,可是打開匣子後,發現裡面的一些糕點要麼就是變硬了,要麼就是發黴了,她在裡面“矬子裡面找將軍”似的翻楞著,找出幾塊能吃的遞給我,我接了

但爺爺這時候就會說“你說說你吃喝不愁的,這麼省著摳著的幹嘛?這果子你不吃都壞了,這不更浪費嗎?什麼都留著,自己不捨得吃。。。”我拿著果子也不太願意吃,但也不好意思總那樣拿著,只好撿著好的地方小口咬幾下,聽爺爺的嘮叨,姑太太有時候也回幾句,有時候也打岔幾句,我和爺爺待會子,也就要走了,臨走前,姑太太還會從桂理掏出5塊錢給我當壓歲錢,我假裝客氣的說不要,可爺爺說“給你你就拿著”,這樣我就欣然接受了壓歲錢

我們走後,姑太太又開始緩緩邁著她的一對小腳去村西頭造紙廠廢料堆裡撿破爛去了

姑太太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對她還挺好的,至於老三家就不行了。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什麼原因,她開始“迷戀”上了撿破爛。聽爺爺說,姑太太手裡還收藏一些過去的古玩意,據說有大洋、金頂針兒、金鐲子、金鎦子,還有一對叩茶碗兒,據說無論是多麼燙的水倒進去,用手拿著茶碗兒,一點都不燙手,這個我沒見過,都是這麼聽爺爺說的

後來再大一點就上小學四五年級了,學校正好在姑太太的村子裡,有時候放學,我和同學騎著自行車往西走,正好能碰上提著一些破爛往家走的姑太太,她能從人堆裡認出我來,看到她眼睛盯著我看,嘴裡還嘀咕著,我就趕緊從自行車上下來,叫她“姑太太”,然後她慢吞吞的說“走,去家裡吃飯吧!”有時候感覺他又不太確認我,問我“你是平風的孫子嗎?”(爺爺的名字)等我和他說上個三言兩語後,我騎上車就和同學們繼續前行了,然後能看到她依舊站在原地,朝著我的方向一直看,嘴裡也一直嘀咕著


還有時候,正趕上下課或放學,我們都去校門口的小賣部買東西,我有時候也能碰上她,我還是叫她一句“姑太太”,然後她從衣兜裡顫顫巍巍地拿出一個手絹,慢慢的展開,手絹裡全是1毛2毛5毛的零錢,邊展開著邊說“來,給你,去買冰棍兒吧” 我知道這肯定是她賣破爛攢下來的錢,我趕緊說“姑太太,不要,我裝著零錢呢”,然後我勸他收起來,我就趕緊跑到小賣部裡去了

有時候老人給我們小孩以神秘的感覺,比如姑太太撿破爛這事,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像爺爺說的那樣,她算是隱形的富老太,還是心裡到底怎麼想的,非要拖著這麼大歲數的身體撿破爛,這個我一直未能得知,連她的兒子們也不明白,只能隨她自己的意願

其實後來長大了,我對她的這一神秘感消失了,不管姑太太是否真的是“富豪”,我自己的想法就是:人到老了,尤其是沒了老伴後,或許總覺得自己要做點什麼吧,一是讓自己有價值有意義,二是讓自己有一種安全感,可能只有撿破爛才能讓姑太太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活著的樂趣,掙的那幾塊錢也會讓她更加有安全感吧

我對姑太太的第二個神秘感,也是從爺爺那裡聽說的,說有一年老太太覺得自己快不行了,結果她就沒日沒夜地在家裡炕上縫製起壽衣來了,不僅把自己死後要穿的衣服裡裡外外準備好了,就連兒子孫子們弔孝的孝服也都縫製好了,結果呢,一切準備妥當後,姑太太又奇蹟般地精神起來了,並且一直活到80多歲

有人說是自己準備壽衣這件事給死期衝了,也有人說是兩個女兒把命給了姑太太,最終姑太太算是比較長壽地離開了人世

聽我爺爺說,姑太太在早幾年就對兒子、孃家侄子們說過,自己死後一定要大發喪,得買棺材、叫喇叭,吹拉彈唱的風光厚葬。人有時候也很奇怪,活著的時候,自己省吃儉用,到死了,卻捨得給自己花血本了,這或許就是她那個年代從小就看慣了並養成了的傳統封建意識吧

不過很遺憾的是,姑太太去世的時候,兒孫們並沒有按照她生前的意願風光大葬,就是一般性地發喪了,原因是兒子們不太願意做這些花錢的事。去世的時候,正好趕上爺爺在家也生病輸著液呢,自然沒去現場弔喪,但聽我三爺爺回來學這些事的時候,爺爺非常氣憤,大罵他姑姑家的三個表弟就認錢,不捨得給老太太花錢,老太太一輩子都給你們了,死了這點錢都不捨得花,真是沒良心,同時也訓斥我三爺,怪我三爺沒有聲張姑太太的遺願

當然從精神文明角度來看,我爺爺的做法是不對的,但是從親情的角度來看,我也能理解他的這番言論

說實話,我聽到姑太太去世的消息時,並沒有太多傷心,可能畢竟從小到大沒有建立起太多深厚感情和生活交集,尤其是後來長大了,也就不跟著爺爺去瞧她了

姑太太的離開,我們家族裡那位輩分最高、最應該受人尊敬的成員不在了,對我來說,這位象徵家族精神的最後一個長輩的離去,反而叫我有點傷感,畢竟我們是同一個姓氏,身上流著相通的血脈!任何時候,我都不會忘記我們家的這位老姑太太

她或許和我一樣,曾在我們的村莊裡相同的地方,說過相同的話、吃過相同的食物、玩過相同的遊戲、有過相同的煩惱......

終究也會有一天,我也會像姑太太那樣老去,也許到那一天,我會明白她為什麼要那麼省吃儉用,為什麼要去撿破爛,為什麼要給自己風光大葬......

雖然沒有和姑太太建立起太多深厚感情,但還是期待來世再做同宗人

此文就是回憶小時候的一些人和事,沒有揭示人生哲理之意,只是流水賬,供以後的自己回憶所用。平臺推薦,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