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些天吉林脫貧攻堅 是怎麼在中央新聞網站“霸屏”的

從7月4日在白城市通榆縣烏蘭花鎮陸家村開始,到7月9日在安圖縣松江鎮盤道村結束,“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央網絡媒體走進吉林活動已經畫上了圓滿句號。

在7天的採訪行程中,來自人民網、中國網、中國日報網、中國青年網、中國臺灣網、環球網、中工網、海外網;新華網吉林頻道、國際在線吉林頻道、央廣網吉林頻道;吉林日報、吉林廣播電視臺、中國吉林網、吉視網、吉林廣播網等中央和省級近20家新聞媒體記者組成的採訪大軍,先後走進吉林省兩個市州五個縣市,奔赴20多個採訪點,行程近3000公里,探訪脫貧攻堅最前線的精彩故事,感受吉林省脫貧攻堅的強勁脈動。

從白城市通榆縣“易地搬遷幫助搬遷人口逐步實現脫貧致富”“發展庭院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包保幹部與包保家庭同勞同食”,到鎮賚縣如何通過“產業帶動‘拔窮根’、 種草養牛助脫貧”;

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小小木耳托起村民“增收夢”,到圖們市一公里的產業路如何讓河北村華麗轉身,再到安圖縣古法榨油種香瓜帶火了兩個村……

活動期間,各媒體的記者用自己的筆、鏡頭、話筒,藉助各自媒體平臺優勢,講述吉林脫貧攻堅的一個個好故事,推出吉林脫貧攻堅的一條條好經驗,展現吉林脫貧攻堅的一串串亮點。

活動期間,熱點議題主要有新聞《綻放的金達萊——開在脫貧攻堅前沿陣地上的希望之花》、《看!一公里的產業路如何讓河北村華麗轉身》、《“一個不能少,你我同路行”通榆人用真情書寫最美脫貧故事》、《通榆縣的脫貧之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央網絡媒體走進吉林活動在通榆啟動》、《首日採訪遇高溫,進了村,採訪團的“鏡頭”比天兒還熱!》、《8省合奏網上最強音:這裡的脫貧攻堅故事多》等引廣泛關注。

新華網、人民網、央廣網、中國網等中直媒體,百度、鳳凰網、新浪網、搜狐網等商業媒體對此次活動進行了重點報道。

整個採訪活動中,各家媒體都刊發了大量獨家的報道,發出了獨家的聲音:

《“小村莊大變樣,牛背上燃起新希望”——鎮賚縣脫貧攻堅全紀實》(中國臺灣網)

《易地搬遷全村脫貧 吉林白城烏蘭花鎮闖出“陸家模式”》(中國網)

《一曲“脫貧歌”唱響在吉林白城通榆縣》(人民網)

《眾志成城脫貧攻堅 鎮賚縣的致富之路》(環球網)

《“牛背”上的鎮賚縣按下致富快進鍵》(人民網)

《吉林鎮賚縣搭建產業扶貧體系 帶領82個貧困村脫貧摘帽》(中國網)

《和牛特色養殖 溫室暖棚項目助鎮賚縣摘掉貧困的帽子》(中工網)

《“白鶴之鄉”鎮賚——貧困縣的華麗轉身》(中國青年網)

《特色產業助力脫貧 鎮賚縣邁向幸福之路》(中國日報網)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 把“小庭院”做成脫貧致富“大文章”——通榆縣烏蘭花村脫貧側記》(海外網)

《汪清“小”木耳 脫貧“大”產業》(人民網)《走進延邊 — 黑木耳如何助力脫貧攻堅》(中國日報網)

《黑木耳:延邊汪清縣致富的“黑牡丹”》(中工網)

《綻放的金達萊——開在脫貧攻堅前沿陣地上的希望之花》(中國臺灣網)

《“水南村 河北村” 延邊圖們市脫貧攻堅帶頭村》(中工網)

《探訪朝鮮族百年村落 尋找脫貧有方的“圖們經驗”》(中國網)

《吉林延邊汪清縣:木耳產業助農戶駛上脫貧“快車道”》(海外網)

《鄉村振興啟新篇:水南村的致富路》(中國青年網)

《一村一策 扮美圖們“扶貧路”》(人民網)

《以村為家 不忘初心——盤道村第一書記侯志國用汗水譜寫脫貧路上的最美讚歌》(中國臺灣網)

《脫貧摘帽 安圖縣走向蝶變之路》(環球網)

《吉林安圖縣駐村“第一書記”紮根基層 為農產品代言》(中國網)

《鄉村休閒新風尚 小小山村大變樣》(中國日報網)

《扶貧工作 —— 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會忘》(中國日報網)

《駐村第一書記:扶貧道路上“最可愛的人”》(中國青年網)

7天的採訪行程奔忙而辛苦,媒體記者們感受到的卻是一路精彩一路歌。吉林扶貧工作的亮點和脫貧的經驗,給所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讓大家感到收穫頗多。

採訪活動已經落幕,但大家對吉林的祝福和關注卻沒有結束。相信吉林的脫貧工作會越來越出彩,吉林的明天會越來越美好。相信下次再來吉林時,吉林會呈現出更多的精彩和奇蹟!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艾靈 整理

來源:中國吉林網

編輯:張飲楊 審校:劉怡彤

主編:馬楠 監製:姜乃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