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並不在我國版圖的幾何中心,而是處於一個很偏東北的位置。即使考慮到我國的人口分佈、胡煥庸線,北京也不是重心。
小夥伴們平時可能會注意到,在官方的說法中,北京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卻沒有說過北京是我國的交通中心。而我們看中國地圖,也不免發現一個問題,北京的位置這麼偏,為什麼卻成為了首都?
這裡提出一個視角。
先說結論:從中原漢人文明的角度看,北京的地理位置很偏。但從中華民族多民族的角度看,北京處於內地農耕區、東北漁獵區、蒙古遊牧區的結合部地帶,是三者的交點。
從秦始皇統一開始,中原王朝與塞北遊牧民族、東北漁獵民族的戰戰和和就是一條貫穿華夏曆史的一條線索。漢唐時期,中原王朝是佔據優勢的,對遊牧勢力和漁獵勢力主動出擊,闢地萬里。五胡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也大都短促,未能建立起長達百年的有效統治。
從北京的地形來看,她北面就是燕山山脈,長城依山而建,翻過長城就是壩上草原,人口稀少。北京的西面是太行山脈,再往西就是內蒙古高原。北京往東,越過渤海沿岸的小塊平原,就是山海關,那裡是通往東北的遼西走廊的入口。只有南面,是廣闊的華北平原,通往人口密集的中原腹地。可以看出,北京的西、北兩個方向都人煙稀少,東面是關隘,自古以來,
歷史上的北京,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扮演著邊關城市的角色。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的導火索,就是因為他們要被派往漁陽戍邊,而漁陽,就在如今的北京密雲。漢朝以來,這裡是最北邊的幽州之地。到了唐朝,北京一帶也是安史之亂的發源地,作為鎮守邊關的節度使,安祿山的防區就是北京及周圍地區一帶。
北京到底是何時發跡的呢?
這要從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說起。
從遼朝開始,來自東北漁獵板塊、塞北遊牧板塊的統治集團開始建立大型的、國祚長久的王朝,如何穩定地統治老家與漢人農業地帶這些不同的板塊,成為關係到這些王朝命運的大問題。
對於中原王朝,失去燕雲十六州相當於失去了北方的重要防線,中原無險可守,自然是重大損失。而對於遼朝來說,相對於長城以北的遊牧和漁獵地區,燕雲十六州經過一千多年的開發,人口聚集,農業發達,是一塊重要的精華之地。幽州(今北京)作為燕雲十六州的首州,被遼朝提拔為京城——南京析津府(遼朝有五個京城)。
這也是北京首次成為大型王朝的首都。從遼金時期開始,北京便獲得甚至逐步超越了傳統中原都城(長安、洛陽等等)的地位。
金朝比遼朝多了中原地區,遼朝的南京變為了金朝的中都。從傳統的中原視角來看,北京是北部的邊關,而對於金朝這樣一個結合了中原農耕區與東北漁獵區的王朝來說,北京正好處於兩者的結合部地帶。向北可以控制東北地區,向南可以控制中原,作為國家的統治核心再好不過。北京雖距長江遙遠,但金朝未能消滅南宋,自然不用考慮對江南地區的掌控。
金朝以後的元明清,北京的首都地位一直延續了下來。明朝有所謂“天子守國門”的國防需要,而元、清都是少數民族入主建立的多民族王朝,北京作為中原農耕區、東北漁獵區、蒙古高原遊牧區三者的結合地帶,承擔起了首都的重任,作為一項傳統,一直到了今天。共和國定都北京,有中國是自北向南解放的因素、有考慮到當時工業分佈的經濟因素,而延續元明清自古以來的傳統,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