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力:一個人越來越受歡迎的能力?

共情力(empathy),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一個概念,又稱投情、同理心。

共情力原本是指心理諮詢師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後來隨著人們對於心理學的關注,共情力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日常使用的語彙中。

共情力其實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在現代社會,高共情力能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有效溝通,擁有更健康的親密關係。

當你對他人表現出共情時,他們的防範意識隨之下降,積極的能量會取而代之,這有助於我們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如何提升共情力?

01

學會傾聽

傾聽技巧用得最多的除了心理諮詢師之外,還有訪談節目主持人。訪談類節目往往對主持人的耐心、親和力以及是否具備傾聽技巧有著嚴格的要求。

說到善於傾聽的支持人,不得不提到主持過兩檔著名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的主持人——董卿。


在《朗讀者》節目的開頭,董卿一般會坐在沙發上與嘉賓進行簡短的交流。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她在與人交流時身體會往前傾,眼神是集中在對方身上的,完全是以關心的態度傾聽。

以關心的態度來傾聽,能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而非一種評判的姿態。

傾聽時需要避免的是不恰當的提問,傾聽的目的在於讓對方暢所欲言,並且產生一種被理解,被接納的感受。



不恰當的提問,會讓對方產生防備與反感的心理。魯豫在訪談節目中,問留守兒童為什麼吃菜不吃肉,問發哥會不會拍零片酬但會獲獎的電影,這樣的提問方式往往會招致對方的憤怒和受傷的情感。

02

代入到他人的經歷

就演員這個特殊的行業而言,同樣對於一個人的共情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我們常常在電視劇中看到角色經歷各種生離死別,哭得撕心裂肺,這些都是演員與角色高度共情的結果。

像我們熟悉的演員章子怡在《一代宗師》中將宮二這個角色詮釋得絲絲入扣,命運的波瀾不驚都寫在了臉上。

共情力高的女演員還有楊紫,她在《香蜜沉沉燼如霜》以及《戰長沙》兩部劇裡,哭戲都有很強的感染力。

這種共情力高的表現,源自於我們準確地理解所處的環境和情感關係。

演員的共情,其實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虛擬現實,將自己全身心地代入到另一個角色當中。

懂得了他過去的經歷,用他的眼睛看待周遭的世界,感受著他的情感,想象著他的想法。

我們在與他人溝通時,想要與他產生共情,無外乎是將自己代入到一個不同的人身上。

由於人性總是相似的,我們並不一定要有同樣的經歷才能產生共情。

03

接納他人的情緒

情緒是人的一種本能,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各種情緒產生。當身邊的朋友失戀了,處於情緒低谷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承認他當下的情緒,不要試圖讓他立刻開心起來。

如果他心中有不平,就等待他傾訴出來,如果他不願意說話,就在一旁靜靜地陪伴他。接納他人的情緒,其實也就是不要急於改變它。

在中國父母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家長總喜歡扮演嚴厲的老師,用類似於狼外婆的故事嚇唬孩子。

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一幕,孩子因為睡醒了而哭鬧,父母通常的做法是立即阻止這種行為,不聽就開始恐嚇,責罵孩子。

但其實對孩子最好的撫慰,不是阻止他的哭泣,而是以平和的姿態接納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有自己在。

共情力在育兒過程中,能給予孩子源源不斷的安全感,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從而培養成健全的人格。

在提高共情力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善於感受,不僅是他人還有自我內心的感受。我們察覺自我內心的能力越強,也就越容易達到與他人的共情,更好地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