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支書”李仕祥:種“脫貧果”27年,不勝不休

穀雨一場透雨後,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下八廟鎮石鼓梁村果園內,枝丫間、樹梢裡,露出一顆顆指頭般大小、嫩綠的桃和梨,探頭探腦的吆喝著、追趕著,染綠了大巴山。

山林間人頭攢動,談笑陣陣。郵政、順豐的部門負責人來了,西安、成都的水果商販來了,巴中、南充的超市經銷員來了,他們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來找“水果支書”李仕祥,洽談水果銷售合作。

“還有2個月才能採摘,就有這多客商來預定,這都是‘水果支書’李仕祥帶領我們種‘脫貧果’的功勞。”石鼓梁村第一書記李順龍說。

探路 不願一輩子窮

石鼓梁村像一把老式座椅,突兀而起的山樑就是座椅靠背,兩層臺地恰似座位、腳踏板,省道唐巴路從座位後橫穿而過,白巖灘河靜靜地流淌在腳邊。

“地少人口多,出門就爬坡,莊稼年年有,村裡光窮窩。”村支部書記楊榮國介紹,全村306戶1087人,耕地、坡地、河灘地總共才1000餘畝,人均產糧700餘斤,豐年勉強糊個溫飽。

1952年,李仕祥出生於石鼓梁村,父親是流落紅軍。“紅軍是幫窮人翻身吃飽飯的”,為了這個信念,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父親和石鼓梁村村社幹部到蒼溪縣學習雪梨種植技術,回家種了幾十株,但被當成“資本主義尾巴”砍了。靠家裡2畝多坡耕地,李仕祥讀完了高中,並於197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又參了軍。

1978年10月,退伍回家不久,李仕祥被選為石鼓梁村支部書記,帶領村民以糧豬為主大包乾,基本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但致富似乎很遙遠。

“不能再這樣窮下去,要讓村民過上衣食無憂的好日子。”上世紀80年代末,李仕祥和村民商議後,試種中藥材、蔬菜增加經濟收入,以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

“石鼓梁村蔬菜、藥材遠近有名,但受制於交通、市場,卻賺不了幾個錢。”村民蔣懷國回憶,村裡只有一條2.8公里的唐巴公路,還是泥碎路,過往車輛少。要賣菜賣藥材,早上3點就得起床,背一背或挑兩筐,翻山越嶺3個多小時,趕到附近的下八廟、花叢、觀音井等場鎮時,汗水溼透內衣,冬天冷風一吹,渾身發抖,極易感冒。賣完後,再買一袋化肥或農藥種子、生活用品,回家時已筋疲力盡。因實在太辛苦,種蔬菜藥材致富的勁頭逐漸減弱,不久後又回到了老路。

1993年,李仕祥不甘心村民們窮一輩子,又帶領村民在田邊地角種植了1萬餘株黃花梨、豐收梨。1994年,中央實施“八七扶貧攻堅”,“池園經濟”在巴中遍地開花,石鼓梁村也滿懷希望,修建了灌溉渠、產業路。1996年梨樹初次投產,卻讓村民們哭笑不得,一氣之下,將梨樹全部砍掉。“梨子像核桃,又小又硬,豬都啃不動。哪個買?”

“中央多次提倡發展經濟作物,政策絕對正確,只是我們沒選好路。”李仕祥總結失敗的原因,首先是觀念落後,村民對經濟作物不重視、不管理,捨不得好田好地;其次是缺技術,田邊地腳蟲害最多,梨樹一旦生病,村民只能瞪眼看;政策也不配套,忽略了市場培育、技術培訓和物流建設等。

再戰 認準的事就得幹

農村的致富路在哪裡?傳統農業顯然不行,務工又會造成空心村,還是特色農業對路。

發展什麼特色農業?重慶農科院專家考察村情、氣候、市場後,建議還是種果樹,並推薦了市場前景好、果品質量好的新世紀砂梨。

2002年夏,聽說李仕祥又想種梨樹,村民直呼不同意。“93年的教訓忘了?我堅決不種,再砍樹麻煩。”老組長鄧萬友帶頭反對。“一畝梨子賣幾個錢?3000?5000?”村民蔡光明不屑一顧,轉身去收購生豬。“田地都種梨子,我們吃啥子?”妻子彭仕芳質問道。

“認準的事就得幹,還要幹好,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李仕祥始終不忘當初的誓言。他借國家開發扶貧的契機,整合項目資金18萬元,購買了7萬株新世紀砂梨,組織魏存友、張子銀、魏存甫等30餘名村民到蒼溪縣、蒲江縣、雅安市等地參觀學習,激發村民的興趣,還聘請了蒼溪縣高級農藝師魏仲為技術員,指導管理梨樹。

“現在回頭去看,種梨能成功,是一場意外。”李仕祥說,拉回梨樹苗後,他讓村民優先選擇,等他和鄰居王開明等10幾戶去拿時,哪知苗木商以次充好,7萬株梨樹裡混了1萬株翠冠梨,被村民遺棄。“當時只知道新世紀砂梨好,從沒聽說過翠冠梨。但如果我們不帶頭栽,發展特色產業又是一句空話。”他只好給王開明等人說好話、下命令,魏仲也承諾以後嫁接成砂梨,妻子和王開明等才硬著頭皮栽了1萬株60畝翠冠梨。

梨樹投產的前三年,田地裡沒有一點收穫。看到鄰村收割稻穀,張子銀坐不住了。“三年無收穫,全家人吃啥?啃梨樹?”他悄悄把梨樹全部挖了,賣到鄰村,又種起莊稼。其他村民也趁李仕祥不注意,陸續賣樹、砍樹,即使梨樹馬上要投產了。

架不住村民的蠱惑、無糧吃的煎熬,妻子彭仕芳和王開明們抱怨著也要砍樹種莊稼。李仕祥火了,“你們要是砍梨樹,我砍你們。”他還求情道,莫糧吃莫錢用,他去借糧借錢,幫助大家度過難關,“一定要保住梨樹,保住就有希望”。

到2006年春,全村7萬株梨樹只剩下李仕祥們10幾戶60畝翠冠梨和零星幾畝砂梨。“就這60餘畝,保住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害怕妻子和鄰居悄悄砍樹,李仕祥在唐巴公路邊搭了一個窩棚,日夜守護著“希望”。2004年,他乾脆從“椅背處”半山腰搬下來,在窩棚上蓋了兩層樓房,陽臺上一望,60畝翠冠梨樹盡入眼簾。

“皮薄、糖份足、入口化渣。”2006年7月,翠冠梨一登臺,就讓人讚不絕口;砂梨也不錯,但不受巴山人偏愛,買著寥寥。那年,李仕祥們60畝翠冠梨賣了8萬多元,“石鼓梁村有好梨”沿唐巴公路瘋傳。2008年梨樹進入盛產期,南充、巴中的水果商紛紛趕來收購,翠冠梨漲到每斤3元還供不應求。張子銀們後悔不迭,種砂梨的村民大呼上當,答應免費幫助嫁接翠冠梨才樂意,妻子和王開明們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笑稱李仕祥為“水果支書”。

此後幾年,石鼓梁村梨產業進入了慢車道。“沒錢投入是關鍵。”李仕祥說,開發式扶貧重在解決“四難問題”,且需要村民配套大部分資金和勞力,而種一畝翠冠梨僅樹苗、化肥等就需投入2000元,且前三年還無收穫,村民心有餘而力不足,整村推進、全域脫貧短期內無法實現。

決勝 全面小康是我們的使命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的論述,吹到了石鼓梁村,也吹進了李仕祥的心。

2014年,石鼓梁村被識別為省級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416人。

精準施策、精準幫扶。4.3公里村道理終於硬化,60餘戶危舊房得到改造,技術員、村“兩委”幹部和幫扶幹部走進農家院戶,組織召開院戶會、村社代表會、黨員會,問計脫貧產業。

2014年底,因超齡而卸任村支書、但還是被村民選為村主任的李仕祥,和楊榮國等村社幹部商議,成立石鼓梁村種植專合社,為村民免費提供樹苗、化肥、農藥,在全村種植600畝翠冠梨、300畝夏之茂桃樹,並繼續聘請魏仲為技術員。

有李仕祥、王開明等10幾戶的成功示範,又提供免費樹苗、技術服務,村民種果樹的熱情高漲。

當年反對種果樹的“帶頭大哥”鄧萬友儘管已80高齡,仍顫顫巍巍的種了1畝翠冠梨,“去年賣了2萬元,比種莊稼強10幾倍,活路還輕鬆,梨樹就是我的‘脫貧果’‘致富果’‘養老果’。”

“我後悔慘了,再也不砍樹了,要好好管護,把損失奪回來。”貧困戶張子銀把5畝田地全部種上翠冠梨,還拜魏仲為師,認真學習梨樹管護技術,現在已是村裡的技術骨幹。

村民蔡光明放下巴中的生意,專程趕回來,投資近2萬元請挖機、工人,翻耕了3.5畝撂荒地,全部種上翠冠梨。“翠冠梨五年盛產,每株掛果100斤左右,按每畝100株、每斤3到5元計算,保守估計都有3萬元收入。去年村裡賣水果收入10萬元以上的就有3戶,比我做生意都強,還穩定,咋不心動?”長期跑市場,蔡光明雙眼透著精明。

李仕祥家也擴大了種植規模,把舊宅基地、蔬菜地和女兒的撂荒地共4.8畝,全部種上了翠冠梨,“去年3畝盛產、2畝初產,賣了12萬元。”果園裡,彭仕芳一手端著面盆,一手揚撒稻穀,30餘隻土雞從四處飛奔過來。

2017年,在共青團恩陽區委員會幫助指導下,石鼓梁村申請了有機產品認證;和郵政快遞對接,村民建起了郵樂小店。2018年,村裡舉辦了“相約石鼓梁.歡樂採摘節”體驗活動,進一步提升了石鼓梁水果的知名度、美譽度。2019年,整合項目資金20餘萬元,建起一座100噸冷庫,解決村民水果儲藏難。

“去年全村收穫翠冠梨400噸、桃100噸,在家的250戶收入全部上萬元,其中收入5萬元以上的20戶,還培養了技術骨幹20名。”李仕祥說,2016年,石鼓梁村脫貧摘帽,2018年,119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下一步,將繼續打好打響石鼓梁水果品牌,示範帶動周邊村社種植,共同致富、全面小康是我們的使命。” 陽光透過青翠欲滴的梨樹,灑在李仕祥身上,十分明亮。(王興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