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溝通別隻想著自己說了什麼,要看別人聽懂了什麼

剛進公司的時候,特別害怕開會。因為每次輪到我發言,總是按捺不住表達欲。這個時候往往領導就會出來打斷我,“

然後呢?你到底想說什麼?

這麼一說我更緊張了,抓耳撓腮支支吾吾講完,心裡其實還是有個疙瘩。明明所有的點我都說到了,為什麼領導還是聽不明白我的意思呢?

後來看到邁克·費廖洛的《極簡思考》,我才發現原來是我沒有用好溝通的三個黃金原則。

1、給人清晰的結論

無利不起早,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讓他們明白自己可以獲得什麼好處

如果對方想要知道如何快速閱讀,就告訴他跳讀的方法和如何判斷閱讀效果,而不是告訴他為什麼要快速閱讀,或者說讓他換成精讀。首先這樣會引起他的反感,一是驢唇不對馬嘴,二是人都不喜歡被否定。

但是這裡有一個誤區,大家要特別注意:

我在很多教溝通的課程上,看到老師強調一定要明確表達。那麼,怎樣就算是“明確表達”了呢?

把你的結論非常清晰地告訴其他人,這就導致很多人會說,不管什麼溝通,來把你的結論擺出來,再說明這個事情的前因後果。

比如就有一個SD溝通法,Summary也就是講結論和觀點,然後再說Details(細節)。

很多問題的溝通,不一定非要先講結論,才能達到明確的效果。甚至你先講了結論,還會可能還會導致溝通的徹底失敗

因為有些時候講結論是需要鋪墊的,比如其他人對你的話完全沒有概念,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你突然說一個結論就會把他弄糊塗。

這個時候就需要先進行背景介紹,讓他知道這件事情的大概,然後再提出一個清晰的結論,效果才會比較理想。

比如你要和朋友約好了晚上去吃飯,結果臨時加班去不了,這樣的情況你就不能先說晚上我不來了。

因為如果這樣說的話,朋友的第一反應會是負面的,感覺到很突然,甚至無法接受。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先說明晚上要加班,然後說下次再約。

2、只講關鍵節點

職場上的溝通,一定要開口就說重點

不管是和領導,還是和同事溝通,少講無用的廢話,先把重點內容說清楚,是職場溝通的黃金法則。

科學研究表明,人們每天會花費55%的時間用來傾聽別人說話,但是能記住的東西只有20%。

換句話說,我們聊天時談到的大部分內容,別人可能只是聽聽就過去了。有一句話叫左耳進右耳出,形容的就是這樣的狀態。

那我們怎麼樣才能讓溝通對象認同傾聽自己的觀點呢?

演講中經常用的的一個技巧,就是傳達出一條清晰的關鍵信息,臺下的觀眾就有可能認真傾聽。你可以回憶一下,在你聽過的演講中,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強調句。比如“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或者“接下來我說的重點就是”等等。而且演講人還會在臨近結束的時候,再次提起關鍵信息。

溝通專注於關鍵信息,只講重要的數據和結論,手動剔除多餘的不次要信息,因為這些信息不僅增加了對方的處理難度,還會造成一定的困惑。

胡適以前在北大上課的時候,經常推廣白話文,但是學生不買賬。於是他們做了一個實驗,用兩種語言分別寫一份電報,來回絕別人的請求。

學生們寫的是“才學疏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

胡適寫的是“幹不了,謝謝。”

說話需要言簡意賅,這樣才能正確地傳遞信息,進行高效的溝通

比如一篇讀書筆記可以寫成6000字,也可以寫成800字。當要求只能寫800字的時候,你自然會選擇去掉優先級更低的信息。

還有一個電梯30秒理論也驗證了這個觀點,你只有30秒說明自己的觀點,正因為解釋的時間短,你能說重點,對方也能快速抓到重點。

3、碰到爭執不要慌

平時我們在職場上和別人溝通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一些情緒激動的情況,可能會把好好的討論氣氛變得針鋒相對,咄咄逼人。

顯然這樣的情況是不利於溝通的,那怎麼樣才可以有效化解爭執呢?

我以前經常用的兩個方法,一個是討價還價,第二個是把問題具體化。但是我發現這隻能讓矛盾暫時隱藏起來了,當第二次的爭執發生時,就完全不管用了。

討價還價的方法,經常砍價的朋友肯定比較熟悉,這個方法適合簡單直接的交易。比如你去商店裡買件衣服,標籤上價格是500元,你跟導購小姐姐說400元我就帶走了。小姐姐搖搖頭,不行的,這樣我們要虧本的,480元好了,已經很低了。

類似的回合來上幾次,直到你們都對其中一個價格滿意,那麼就自然成交了。但是換到職場上,工作中討論的問題是很難被量化的,比如這個項目誰負責,你總不能說我負責40%,你負責60%吧。

第二個方法會比第一個更好用的一點,也就是把討論的問題具體化。

先不爭論,兩個人都分析一下自己的基本利益是什麼,看看有沒有辦法把大家的需求都滿足。

打個比方,哥哥和弟弟搶一個生日蛋糕,原來哥哥想吃蛋糕上的水果,弟弟想吃奶油,這個時候只需要滿足他們這兩個要求就行了。

但這種方法只是臨時性的,今天可能搶蛋糕,明天就變成了搶遙控器,問題的本質並沒有解決。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溝通和談判專家丹尼爾·夏皮羅在《不妥協的談判》中提到,只有要把自己和對方聯繫在一起,才是高效解決爭執的辦法

首先是合作。你要離開對立的情緒,在兩個人之間想辦法找到合作關係。你們一旦開始合作,就可以客觀地看待兩個人的分歧,不會把它演變成爭執。

其次是共情。在兩個人爭執的過程中,都會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痛苦,人都是不喜歡否認的。但這個時候我們要換位思考,去想想也許對方的痛苦還在你之上,從而穩定情緒,繼續進行溝通。

工作中80%的問題都是由溝通造成的,溝通的本質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是別人聽懂了什麼

作者:潘大帥,一個沒有感情的讀書機器,幫你推薦最靠譜的書籍和最實用的閱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