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愛好者必須瞭解的明朝30多位紫砂大家

明代中晚期,宜興紫砂正式形成較完整的工藝體系,這時紫砂已從日用陶器中獨立出來,在工藝上講究規正精巧,名工輩出,已形成一支專業工藝隊伍。所制茗壺,不但深受宦官名士賞識,而且進入宮廷,輸出國外。



嚴偉 魚化龍壺

“宜興陶都”聲譽日隆,正是此時,逐漸奠定基礎。自明代後期期,宜興紫砂藝人已掌握運用天然泥料和顏料配色的方法。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壺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時大彬初年,皆細土淡墨色,上有銀沙閃點,迨硇砂和制,谷縐周身,珠粒隱隱,更自奪目”。



邢正虎 五大神獸壺

金沙寺僧(約1506——1566)傳為明代中期製作砂壺創始者。宜興湖㳇金沙寺僧人。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創始》載:“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雲:僧閒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



楊喜雨 西施壺

供春(約1506——1566),是吳頤山的家童。吳頤山在金沙寺內讀書時,供春學到該寺和尚制壺藝技。供春是第一位由於做紫砂壺出名的人。

董翰(約活動於1567——1619),字後溪。始制菱花式壺。

趙梁(約活動於1567——1619),所制多提樑式壺。梁亦作良。



李彥雄 子冶石瓢壺

元暢(約活動於1567——1619),明代。有的書中記為“元錫”或“袁暢”,生於明嘉靖――隆慶年間,善制紫砂壺,以古拙見長.在嘉靖到隆慶年間(公元1522-1572年),繼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藝人有時朋、董翰、趙梁、元暢四人,並稱為“名壺四大家”。



曹奇敏 北魏造像壺

時朋(約活動於1567——1620),一作朋朋,又作時鵬。明代嘉靖、隆慶間宜興製陶名藝人,生卒不詳。江蘇宜興人。時大彬父。擅制宜興砂壺,以古拙見長。與螢翰、趙梁、元暢,為“四大家”。也有人誤以朋為大彬之子。

李茂林(約活動於1567——1619),字養心。善制小圓式壺,上有銖書記號。



陳宏林 蓮子壺

時大彬(約活動於1580——1650),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他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據後人簡要統計,其存世作品,包括見於著述的不過數十件而已。

李仲芳(約1580——1650),李茂林子,為時大彬門下第一高足。今所傳大彬壺中,有仲芳代作、大彬署款的。



蔣小軍 貴妃出浴壺

徐友泉(約1578——1644),名士蘅,原非陶人。吳梅鼎《茗壺賦》說他:“綜古今,極變化,技近乎道,集斯藝之大成。”

歐正春(約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樣式精研。

邵文金(約1580——1646),又名亨祥,大彬弟子。仿漢方式方壺獨絕。



蔣小軍 三友壺

邵文銀(約1590——1648),邵文銀、又名亨裕,明萬曆七年至清順治四年間人,與邵亨祥(文金)同胞兄弟,都是時大彬的弟子。

蔣伯(約1600——1644),名時英,大彬弟子,初名伯敷,後被陳繼儒請去制壺,改字為伯。他喜歡附攀上層人物,不願承認自己是製陶的人。但他技藝很好,相傳他制的壺是嘉興收藏家項墨林定的,稱為“天籟閣壺”。



陳進 子冶石瓢壺

陳信卿(約1600——1644),善仿時大彬、李仲芳的作品,壺藝很好。惟喜歡和上流社會接近,不專心制壺。等他的弟子做好,他改動一下署上自己的款。

陳光甫(約1619——1654),仿供春、大彬壺,人稱他是入了門的傳人。



沈俊 溢香壺

陳俊卿(約1621——1661),大彬弟子。

沈君盛(約1620——1654),沈君盛,天啟崇禎(一六二一-一六四四)聞人。工治壺,善仿徐士衡、沈士良。

陳子畦(約1625——1690),陳子畦,明朝天啟--清康熙間(約 1625—1690)人,紫砂制壺名家。



顧勤 憨憨壺

邵蓋(約1580——1638),制壺工巧,與大彬同時而自樹規模。其篆章字法與邵亨裕、亨祥風格相同,當時有“邵家壺”之稱。

周後溪(約1581——1639),明代名手

邵二蓀(約1580——1639)制壺手段不凡,博採眾家之長,形制千姿百態,件件不同,世稱“方非一式,圓不一相”。



範澤鋒 貞雅壺

陳用卿(生卒不詳),陳用卿,明代天啟——崇禎,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

陳正明(約1596——1661),制器極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陳正明制”。

閔魯生(約1620——1654),仿製名家作品,都極認真,神形酷似。



沈建強 飄菊壺

陳仲美(約1621——1655),嫠源人,初於景德鎮做瓷,他覺得做瓷器的人太多,很難出名,後來到宜興製陶。他善於配土,又擅長雕刻各種鎮紙、香盒等文房擺件。惜早卒。

沈君用(約1610——1666),沈君用(1621-1644),明代天啟、崇禎間宜興制壺高手,原籍安徽婺源人。名士良,俗呼“沈多梳”(宜興垂髫之稱)。



於洪霞 雲龍套提樑

徐令音(約1621——1667),相傳為徐友泉之子,也稱小徐。

陳辰(約1620——1660), 明代萬曆、崇禎間( 1573-1644)宜興陶刻名手。字共之,生卒不詳。專事代陶工鐫刻書銘,譽稱陶之中書君。

陳和之(約1621——1654),善制紫砂花樽、菊盆、手盤、什錦杯等,專為飲茶器具配套,手法相宜,形制合理。



莊玉林 六方君玉壺

陳挺生(約1620——1661),其技藝與徐士衡、陳用卿諸人並列。

承雲從(約1621——1644),善制紫砂大壺,氣勢非凡,造型別致。

周季山(約1615——1662),善制紫砂茶具、雅玩等,式樣新穎。

沈子澈(約1610——1666)桐鄉縣人。與時大彬齊名。所制壺式與徐友泉相仿。



施小馬 鈺提樑壺

徐次京(約1620——1671),善仿古器,傳器有紫砂三足龜水滴等。

惠孟臣(約1598——1684),宜興人。書法很似褚遂良。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壺多,中壺少,大壺罕見。所制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是時大彬之後得一位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