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心目中的“洛神”,不是甄宓,另有其人

每每提及曹植,總會想到所作之《洛神賦》。雖然他並不長的人生中他為我們留下的名篇甚多,而這篇《洛神賦》卻成了他的烙印。

原因無他,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洛神賦》暗含的是作者不敢明說的一份感情,具體說來,他愛上了一個永遠也得不到的女人:甄氏,那個他稱之為大嫂的女人。

娛樂至上的時代,我們不會放過這個八卦內容。影視劇中的曹植對甄氏一見鍾情,而甄氏也為曹植傾心,兩情相悅之際卻被“大惡人”曹丕橫刀奪愛,有的導演更是嫌事兒不夠大的,把老曹都拉進來湊熱鬧。

曹植,總是給人以豪爽瀟灑的印象

就連某著名的三國遊戲,甄姬的開場白都是“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系若流風之迴雪”,大嫂對小叔子的文采相當滿意。

然而通過諸多角度的分析,明離子發現,其實這個流傳了千年的不倫之戀卻根本站不住腳。

一、小正太和輕熟女沒有太多交集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下鄴城。至此,北方基本肅清,曹家正式成為中原之主。

那年,曹植12歲,卻已跟隨父親出征,他隨著大軍進入鄴城,與父兄一起迎接曹家的高光時刻。

不久,曹植得知了另一個好消息,17歲的哥哥曹丕將要成婚,迎娶的正是曹家老對手袁紹的二兒媳婦甄氏。

曾為人婦的甄氏還能被曹家明媒正娶,成為曹丕的正妻,自然有她的過人之處,“姿貌絕倫”,是曹丕對她的第一印象,他對她一見傾心。

12歲的曹植也許也聽說了哥哥對嫂子關於品貌方面的描述,為此他會在婚禮時偷偷的多看新娘幾眼,而甄氏呢,也許會在丈夫曹丕的介紹下,知道了還有這麼一位叫曹植的小弟弟。

甄氏與曹植相差近10歲,不可能有什麼感情交集

小正太曹植和輕熟少婦甄氏的交集,僅限於此。

相對於嫂子的相貌,小曹植對婚禮上那些五花八門的美味佳餚應該更感興趣,隨父親行軍多日,曹操的軍紀是出了名的嚴格,終於可以藉此放鬆一下了。

12歲的小男生和21歲的新娘子會在大庭廣眾之下一見鍾情?幾乎不可能發生。

二、豪爽瀟灑的另一面

不過影視作品很大程度上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曹植的。

史載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也正是他的這些放浪形骸的個性,讓他從曹家繼承人的角逐中輸給了善於鑽營的曹丕。

但縱觀曹植一生,雖然瀟灑豪爽,不拘小節,卻絕非大家印象裡的那種離經叛道,毫無政治智慧的浪蕩公子。恰恰相反,曹植有著對儒家思想“君臣父子”的嚴格操守,這些個性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他悲劇的人生。

在政治方面,曹植首先覺察出司馬懿家族的野心,並上書提出加強曹氏諸侯王之間的關係,預防外姓的建議,可惜被侄子曹叡當作了耳旁風,會在近期文章裡介紹,在這裡不再展開。

曹植到了適婚年齡後,迎娶的是清河崔氏家的女孩,大名士崔琰的侄女,謂郎才女貌,門當戶對。

崔氏,曹植的髮妻

更重要的是,雖然是包辦婚姻,曹植卻對這位崔姑娘非常滿意,兩人婚後相敬如賓,一起度過了他們人生中最美好的歲月,生下了二個女兒,一個兒子。

然而不幸的是,兒女們相繼夭折,為曹植夫婦的生活蒙上了巨大的陰影。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天性率真樂觀的曹植一定會經常這樣安慰妻子:我們還年輕,有的是時間,孩子還會有的。

然而,現實卻並沒有給他們那麼多時間。不久後,崔氏因為穿著華美的衣裳,被曹操撞見,因此觸犯了厲行節儉的規定,被逼自殺。

崔氏的死真的是因為穿錯了一件衣服嗎?

當然不是,曹操藉著這件事向群臣宣告:

請大家同心戮力共同輔佐未來的繼承人曹丕, 我已完全放棄曹植。

曹丕最終成了曹家的第二代掌門人

原來,曹植這些年,不僅經歷了喪子喪女之痛,在父親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更是急轉直下。他“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讓曹操震怒。曹仁被關羽所圍,曹操命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火速馳援,卻因為醉酒不能領命,讓曹操徹底失望。

無論是性格決定命運,亦或是時運不齊,總之曹植徹底失去了成為曹家繼承人的機會。支持他的楊修、崔琰相繼被殺,如今,曹操又將屠刀架到了妻子脖子上。

“感前哀之未闋,復新殃之重來!方朝華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 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天蓋高而無階,懷此恨其誰訴!”

這是曹植為紀念幼女的夭折寫下的《行女哀辭》,他感嘆著幼女像晨露般快速的乾涸,想要重來而不得的悔恨,而他自己的遭遇,又何嘗不是追悔莫及?

三、曹植心目中的“洛神”,另有其人

史料裡沒有記載曹植為崔氏的無端獲罪去做過什麼挽回的舉動,這也印證了他骨子裡對“君父”權威的愚忠。但他也深深地明白,妻子正是因他而死,所以之後的許多年,曹植未再續絃,直到曹丕繼位登基後,才又娶了謝氏為妻,這裡足見曹植對妻子崔氏的真情。

黃初三年(222年),曹植被兄長曹丕封為鄄城王,也就是在這一年寫下了《感甄賦》,也就是《洛神賦》,對了,據說是曹丕看了之後覺得不妥才改的名字。

“甄氏即洛神”的誤會便是由”鄄城王“和”感甄賦“這兩個詞彙造成的。而創造這個誤會並將其發揚光大的,是曹植死後幾百年後的唐朝人。

原來《感甄賦》傳到唐朝,和後世同樣有著八卦心的唐人腦洞大開,將《感甄賦》中的“甄”解釋成了曹丕的皇后甄氏,並且根據賦中的“斯水之神,名曰宓妃”,給甄氏起了個連曹丕都不知道的名字:甄宓。

從此,“曹植為大嫂甄宓寫下《洛神賦》”的故事就此傳播,深深滿足了千百年來八卦的人們,同時,也為曹植被兄長曹丕壓迫出一口惡氣。

大部分人都願意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當然了,也有不相信的。

南宋的詩人劉克莊,就曾經說過:

“《洛神賦》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以實子。使果有之,當見誅於黃初之朝矣。”

劉克莊說的很對啊,《洛神賦》創造於黃初年間,此時的曹丕已是皇帝,甄氏是皇后,誰敢惦記?還敢堂而皇之的寫出來?

作《洛神賦》時,甄氏已為皇后

曹丕把《感甄賦》改名為《洛神賦》的傳聞,也是唐人所創的無稽之談。道理很簡單,曹丕如果真能在《洛神賦》裡看出曹植是寫的自己妻子甄皇后,恐怕就不是幫著改個名字那麼簡單了吧?

真實的情況應該是這樣的:古代“甄”通“鄄”,《感甄賦》實際上應該是《感鄄賦》。

曹植的這個鄄城王只做了一年,不久就被改封為雍丘王,而後又改為東阿王,最後是陳王。曹丕曹叡父子為他”十一年三徙都“,滿滿的不信任。

不過也正這樣,讓我們可以將《洛神賦》的寫作時間定位在公元222年。

寫到這裡,很多朋友一定會問,既然”洛神“不是甄氏,那曹植所寫的又是誰呢?

很多人的解讀為曹植對於理想抱負歸於破滅的追思,將滿腔抱負幻化成了”洛神“,並非現實中的某個人,但明離子卻認為,”洛神“一定有一個原型。

也許很多人猜到了答案。

”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

誠然,曹植借《洛神賦》表達了很多不便於明說的抱負,但他所描繪的那個”洛神“一定有一個原型。這位”洛神“和他曾度過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最後卻離他而去。

這個原型就是他的結髮妻子崔氏。

髮妻崔氏,也許就是曹植心目中的洛神原型

因為自己的失勢,妻子被父親賜死,身為臣子,無法明言追思,於是便藉著對洛神追求與眷戀,表達著內心最深處對妻子的哀思。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病逝於封地,終年41歲。在他彌留的那一刻,他一定見到了心目中的”洛神“。

不是初見,而是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