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50張經典作品欣賞,大師之作最是養心靜氣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內江人,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大風堂派”的創始人之一,而是世界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之一,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張大千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畫風工寫結合,重菜、水墨融為一體,其中潑墨和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喬木高士》繪與1982年,84歲高齡的張大千仍然作畫不止,此圖在簡筆淡墨的山石上以花青重染,色調清新淡雅,遒勁蒼老的喬木卻茂染有生氣,一持杖高士仰望喬木,似乎對生命幾何若有感悟。

《峨眉接引殿》繪製於1948年春,張大千第五次登錄峨眉山,前四次峨眉壯遊,使大千心中對於峨眉產生了難以割捨的情懷,遂將第四次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化為筆底煙霞,繪成此煌煌鉅製。

《魚石圖》是張大千晚年水墨寫意花鳥的佳作,幾枝修竹,右上立一小鳥,水中幾尾游魚,雖然是從八大畫法中演變過來,但構圖更為空靈,筆墨清爽,少了八大孤寂冷意。

《峨眉金頂圖》是大千夢中的峨眉勝景,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虛實相生,在墨線立骨的山石形上揮灑石青石綠,更讓畫面顯得“瑰麗雄奇”流淌出山之神韻和濃烈的思鄉情。

《愛痕圖》畫面描繪的是遠眺亞琛湖的所見,前景為青翠的山巒,後景為一泓湖水,掩映期間,湖的後岸,又有淡墨、淡彩勾勒的屋舍。抽象的墨與彩“潑”出的山,如海浪般洶湧於畫面,清晰、謹飭的房舍,則靜處於“波濤”間,構思的宏闊,與細節的清晰,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是張大千用西方抽象和中國藝術水乳交融之作,也是以現代語言,對雄偉山水的現代性翻譯。

《廬山圖》這幅畫氣勢磅礴,青綠水墨淋漓,輝映交融,全卷從水天一色的的鄱陽湖進入雲氣暉映的崇山峻嶺之中,山中雨霧縹緲,壑底生煙,峰上重重密林,後面的山巒時隱時現,畫中屋宇亭橋依稀可見,煙散雲消處峰巒林木詳實細密,深沉之處既虛又實,潑重墨、重彩如黑雲蔽日。

《嘉藕圖》儘管在荷葉經脈、荷莖、荷瓣的勾勒、刻畫上,此幅仍然採取的是傳統的小寫意中國畫技法,但在荷葉的鋪排渲染、尤其是作為背景的荷葉的誇飾上已經明顯有了潑彩的成分,此幅創作於1963年的、兼具前後兩種藝術風格的《嘉藕圖》雖在題材上與此前所作仍有沿襲,但從其藝術技法和所採尺幅看,完全可視為張大千此一藝術轉型時期的重要作品。

張大千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