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歧視和霸凌中長大,他只想說“男孩子憑什麼必須要陽剛”?

我接到一位讀者的來信:


我今年28歲,我從小就不像其他男孩子那樣陽剛,上學時經常被同學笑話“娘娘腔”“不男不女”“變態”,老師也不怎麼喜歡我。小時候我因為這件事經常挨欺負,回家跟父母說,但是父母很忙,只是讓我自己改改,我曾經努力想要成為大家喜歡的樣子,可是我做不到。


前一陣子,網絡上掀起了攻擊“娘炮”的熱潮。看到朋友圈裡大家熱烈轉發的“少年娘則中國娘”“娘炮誤國”“拒絕娘炮”的文章和大家義憤填膺的態度。我覺得很害怕、很委屈、也很憤怒!


因為我很娘,我就誤國了?我考上重點大學,工作業績很好、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怎麼誤國了?憑什麼歧視我?


我的回信:


01 個別汙名化的言論不能代表整個社會的態度


您好,感謝您的信任,願意來信說出自己的感受。對於您從小到大所遭受的痛苦,我感到非常難過。這種來自同學、師長、同事的不理解、嘲笑和攻擊,對您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這種“性別氣質霸凌”長期存在,而且前一段時間,的確在網絡上掀起熱潮,這種攻擊和霸凌,加深了您一直以來所經受的痛苦,您感到很害怕,很憤怒,這的確不公平,這不是您的錯。



《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

一文中,明確提出不認同所謂“娘炮”“不男不女”等帶有貶損性的說法,文章中說:


“精緻細膩也好,粗枝大條也好,都是自己審美的選擇,一個理性、成熟、寬容的社會理應包容。而關注男性氣質的構建,也更應該發揚內在的勇氣、堅強和擔當等諸多品質。


這種品質,我們在保家衛國的軍人身上可以看到,在為國爭光的體育運動員身上可以看到,在梅蘭芳、程硯秋等傑出演員身上同樣也能看到,他們外形或許少了些稜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國情懷同樣值得推崇。”



這些攻擊和侮辱的文章,並不能不代表整個社會,絕大多數人並不同意汙名化的言論。


02 接納自己,我們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您從小到大經受到很多欺凌,但您並沒有被兒時的恐懼、無助和憤怒壓垮,您曾經嘗試改變,最終也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有不錯的學業、事業和友情。您的勇氣、堅強和擔當等優秀品質,是很多躲在電腦屏幕後的“鍵盤俠”不具備的。


您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很勇敢,也很不容易。社會中的確普遍存在偏見和歧視,這會給您帶來長期持久的壓力。每個人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我們要先自己接納自己,與其害怕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如先善待自己,關愛自己。



03 生理性別、心理性別、性取向和性別氣質


“娘”這個詞,經常被用來形容性別氣質。談到性別,簡單講一下生理性別、心理性別、性取向和性別氣質的關係。


生理性別指人與生俱來的性特徵,有生理男性,生理女性和間性之分。


心理性別又叫性別認同,主要指人對自我性別的認定,它既是主觀的,包含自我探索,又是客觀的,如跨性別者往往從小就覺得自己所認同的性別與生理性別不一致。


性取向是指一個人對男性、女性或兩性產生的持久情感,喜愛、愛情或性吸引的現象。它可能強調性別,如同性戀、異性戀,也可能不強調性別,如雙性戀、泛性戀。


性別氣質更聚焦於男性和女性在心理、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女性柔美,男性陽剛”是中國傳統的性別審美標準和性別氣質。



04 “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不可割裂


從社會建構論的角度來說,這種強行把人的氣質劃分為“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是由社會建構出來的。沒有完全柔美的女性,也沒有完全陽剛的男性。


每個人身上,都必然會同時具備“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二者是不可分開的,比如鐵漢柔情、為母則剛等等詞彙的形容。在傳統二元性別氣質文化下,過分強調男性和女性不同特質,會讓男性和女性都成為受害者。


心理學家榮格指出,阿尼瑪是男人內在的女性存在;阿尼姆斯是女人內在的男性存在。男人總是傾向於在某個現實的女性對象那裡看到自己內在的阿尼瑪和心靈的投射;能夠辨析與關注自身阿尼姆斯的女性,則能夠獲得積極的力量。



也就是說,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被家庭、社會和文化的教育改變,過分強調某一種性別氣質,而壓抑、忽視了另一種。當我們看到並接納自己所有的部分時,才更完整,更有力量。


不加辨別地反對一種性別氣質,是很危險的行為。只以單一的性別氣質存在,並不是真實的存在,就像戴上了人格面具。



“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娘”的歧視,那是對人性一部分的歧視。


作者簡介:盧小廚,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繪畫分析師,接受了200餘小時的個人成長,有6年的心理服務經驗。我會用我的文章,持續為大家提供心理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