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春熙路背後竟是城中村,還藏有清末古宅?這才是老成都的生活

不知從多少年前開始,春熙路就一直都是成都的繁華象徵,早在一百多年前,這裡就是察使衙門,人聲鼎沸;後來軍閥楊森對其進行改造,使之初具規模;再後來援引老子《道德經》中:“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的典故,“春熙路”得以正式命名;到現在,春熙路早已非是某一條路,而是一個聞名全國的商業綜合體,無論是高端大氣的IFS中心,或是時尚奢華的太古裡,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過,與春熙路商圈僅隔一條總府路的王府井背後,卻好像進入另一個世界:沒有高端大氣的寫字樓,反而是低矮陳舊的居民樓,沒有人如長龍的網紅店,倒是有不少好吃的“蒼蠅小館”,不僅維持著90年代的風格,更維持著十年前的物價,這便是成都的老街-隆興街。

隆興街,成都的老巷子

從春熙路步行到隆興街,從超5A寫字樓到低矮居民樓,兩個時代的建築就這樣交織在了一起。別說外地人,很多年輕的成都人可能都對這裡不熟悉,不過正是這條街,承載了幾代老成都人兒時的記憶:居民樓的鐵門時常開著,街坊領居相互都認識,沒有人會擔心偷盜問題,拖把也隨意地搭在窗臺上,在那個年代,生活也沒有那麼多講究。

除了超市,還有茶坊也開在居民樓裡,從外面掃眼還真看不出來。成都人喜歡慢生活,自然少不了“茶”來與之相伴,在此時沒有人去追究“住宅”能不能“商用”的問題,而是去享受愜意的生活,畢竟來這裡消費的基本都是本地的居民,茶坊外有疊起來的桌椅,不知道平時能不能夠擺出來,如果能夠坐在這裡喝喝茶,也算是感受了一把地道成都人的生活。

巷子裡有不少幾十年的老店,在各種攻略點評上都很難見到,要環境沒環境,要服務沒服務,卻是很多成都人從小吃到大的美味,康二姐、三哥串串,甚至錦江飯店和雨田飯店等等也在不遠處,一到晚上,這些小店就坐滿了成都人,熱鬧非凡。除了固定的店鋪,還有不少流動攤販,售賣各種小吃,特別是狼牙土豆、鍋巴土豆,總讓我想起小學放學在路邊排隊買零食的光景。

清末老宅,有歷史的古建築

不過,整個隆興街最有意義的地方,卻是在道路盡頭與三倒拐街的交匯處,這個地方是個十字路口,坐落了一座古宅,即隆興街42號院。人來人往,它總是被很多人所忽視,誰都不知道它從什麼時候開始就一直在這裡,但是仔細一看,卻會發現它青磚黑瓦,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

走進一看,大門左側牆上有一塊銘牌,上面寫著“成都市優秀近現代建築隆興街2號民居”的字樣。查閱資料後可以發現,這是一棟建於清末民初的老宅,別看這個清末民初老宅如今如此破舊,其實當年大有來頭,不僅房屋達40多間,在那個年代是絕對的“大戶型”,而且還先後作為英國駐成都總領事館、鄧錫候將軍故居等用途,後來還是一家老面鋪,叫做“老宅面鋪”,不過因為保護古宅,也搬遷走了,現在要吃麵的話得到前面的十字路口。

因為管制原因,現在老宅大門緊閉,不能入內參觀,只能從外面粗略看看。老宅圍牆很深,頗有“深宮高牆”之感,圍牆的頂上安了不少碎玻璃,這是在那個沒有防爬網的年代很常見的防護措施,既防入室偷盜,又防小貓小狗順著圍牆爬進來,很是實用。

大門口有一對石獅子,哪怕是老宅的牆面已經斑駁,門口的一對石獅子輪廓依舊鮮明,完全看不出來是上了年紀的雕刻。在古代,很多達官貴人、大戶人家的宅邸前都會有兩尊獅子,它們是鎮宅神獸,有著驅魔避邪的作用,而且獅子的嘴一般一個張開一個閉合,張是吸財,閉是守財,代表吐納之意,也是屋主權勢的象徵。

雖然不能進去,但是還是可以繞到側面一觀,可以發現比起大門,裡面的規模還是很複雜的,分為好幾層,是典型的四川院落遞進式民居,雖然房屋主體已經破敗,但是周圍的綠植長得正盛,也給老宅帶來了新的生機。春熙路一路走來,從現代奢華的摩天大樓,到90年代的居民樓,再到清末民初的瓦房院落,見證時代更替的同時,也可以完成一次重回民國的穿越。

這就是春熙路背後的老街,有美味的蒼蠅小館,有百年的歷史建築,還地道的老成都人的生活,如果你有一天,厭倦了車水馬龍的生活,歡迎從春熙路跨越一條街,感受一下悠閒自在又富有歷史韻味的老成都。

圖/文 旅遊狂魔夏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