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療法,讓我們如沐閱讀春風,人人得而長壽

親愛的朋友你好,這裡是@柔與韌讀書會。


今天分享是閱讀使者登登為大家推薦的一本《閱讀療法》。

作者王波,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與心理健康委員會主任,幾十年沉浸於書海,出版的書籍均與圖書相關,《閱讀療法》是他的處女作,也是他投入最多感情和精力的一本書,曾獲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等獎項。

提到閱讀療法,多數人恐怕會充滿好奇,想一探究竟,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閱讀療法在西方發展的過程中,留下了很多不同的定義,較權威就有近二十種,王波先生經過了反覆查閱文獻、對比差異,給出了精要的定義:“閱讀療法就是從以文獻,媒介將閱讀作為保健養生以及輔助治療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導他人通過文獻內容的學習,討論和領悟養護或恢復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

在人類文化誕生過程中,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人文科學發生的動機在於“人類在面對大自然時有太多的無助感、敬畏感和空虛感等精神危機,需要創設精神支柱和價值系統來加以應對,從而導致了這些學術的發生"。因此,這些人文科學先天具有治療功能,那麼閱讀有人文科學內容的讀物,當然也就有治療的功效。閱讀療法之所以可信,在於它具有事物發生的先天優勢。

王波先生不但從發生學角度做出了探索,還從心理學、生理學、心理生理學等各角度,深入探究閱讀療法的原理,讓我們對閱讀療法運用更得心應手。

閱讀療法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有著悠久的歷史,西方早在中世紀便出現了信徒通過閱讀《聖經》、《古蘭經》,達到內心安寧的療效。而他們大多數對教義的理解和吸收,大都是從閱讀中獲得的。

國內有意識進行閱讀療法則更早。根據南朝梁代的文藝理論家劉勰的考證,遠古的中國人就創造了文體“箴",用以規過,療以心疾。在《文心雕龍》的《銘箴》篇中說:"箴者,針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斯文之興,盛於三代(三代:指夏、商、周)。作者不僅探尋了國內閱讀療法的起源,還清晰地理清了中國數千年閱讀療法的發展演變軌跡。

從先秦始於諸子百家,有孟子的《盡心》,莊子的《養生》,《黃帝內經》……少不了孔子等思想家、教育家的諄諄教誨。


據《韓詩外傳》記載:“閔子騫始見於孔子,有菜色,後有芻豢之色。子貢問之曰:‘子始有菜色,今有芻豢之色,何也?’閔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門,夫子內切磋以孝,外為之陳王法,心竊樂之。出見羽蓋龍旗,旃裘相隨,心又樂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教寢深,又賴二三子切磋而進之,內明於去就之義,出見羽蓋龍旗,旃裘相隨,視之如壇土矣。是以有芻豢之色。”

從先秦兩漢到明清,書中類似的理論和療法案例不勝枚舉,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李漁的《笠翁本草》的閱讀療法理論大綱,還誕生了如張潮的《書本草》這樣的經典閱讀療法書目。當然,閱讀療法除了正面案例,還出現了閱讀傷人的負面案例,書中也有記載,特別是法國的思想家福柯在他的成名作《閱讀與癲狂》中,多次論述到閱讀和癲狂的關係,對閱讀療法的毒副作用的揭示入骨三分。

看了書中後記才瞭解,王波先生如此用心地研究閱讀療法,除了早期對文學的熱愛,還與自己的父親晚年的病情有關。2002年,曾是中學英語教師的父親,退休之後精神不振,似乎抱著“不教學,毋寧死"的心願,很快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患病的過程中,作者才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對閱讀療法的價值有了深刻的認識,在父親手術完後一年內,連續發表了十幾篇的研究閱讀療法的的論文,實際上這些都是與死神賽跑的產物。

王波先生的這本書,除了學術價值外,又添了一份深深的赤子之情,不是一本可一次泛讀帶過的作品。日常生活中,許多書友遇到形形色色的精神方面的問題,有時可以向身邊的人吐槽;有時也可以上網絡,尋找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當然,對於愛讀書的您,書也可以成為了一位"通情達理"的好助手,幫您及時渲洩不良情緒,轉移注意力,調理好精神狀態。閱讀療法的神奇就在於它的預防和輔助功效,本書至少可以幫助您選書時,多一點自覺,選到一本知情、合意的好書。

"閱讀進德,大德必壽;閱讀近仁,仁者壽。”也願我們如沐閱讀春風,人人得而長壽!


歡迎關注@柔與韌讀書會,書山有路 ,柔韌前行,一起用讀書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