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顛榮光的“受洗禮”——百年戰爭才能造就出一個“日不落”

在不列顛島的西北部,有一塊約77平方公里的土地,14世紀之前,這塊土地的主人是斯科特人。

如果你覺得這個名字很陌生的話,我換一個稱號你一定會很熟悉——蘇格蘭人,而這塊土地就被稱為“蘇格蘭”。

公元前2000年時期,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被稱為“凱爾特人”,也就是蘇格蘭人的前身。和戰國時期的秦人一樣,凱爾特人生活在多山的荒漠地帶,這也造就了他們勇武好鬥的“尚武”風氣,同時,因為交通的阻隔,使得蘇格蘭人也保持著獨立,排外的性格。

和英格蘭相比,蘇格蘭更像是一個“未開化的民族”。除了勇武好鬥以外,蘇格蘭人沒有法律意識,習慣用暴力來解決一切問題,甚至連他們的國王都很難保證可以完全馴服他們,蘇格蘭人就好比一群數量龐大的“古惑仔”,行走江湖,全靠義氣和武力。

最先打破蘇格蘭平靜生活的是羅馬皇帝凱撒,公元前53年,凱撒率領軍隊入侵蘇格蘭地區,然而面對兇悍好鬥的蘇格蘭人,一貫所向披靡的羅馬軍隊也遭到了重創,此後一個世紀,羅馬人也沒能佔領蘇格蘭全境。

一直到公元1世紀,羅馬才在蘇格蘭設立了行政機構,但是同樣的,在對蘇格蘭進行“羅馬化”的過程中,蘇格蘭人也採取了十分強硬地措施,致使羅馬人向北繼續擴張的意圖被擱置了。

公元375年匈牙利人對東哥特人的侵襲造成了大範圍的“民族恐慌”,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遷徙”開始了!

在遷徙的過程中,來自日耳曼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進入了英倫三島,但是在對英倫島的征服過程中,同樣遭到了蘇格蘭人的頑強抵抗,最終,英倫三島的格局被三股勢力所控制——蘇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皮克特人(島內原住民)。

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在羅馬教會的支持下,對外宣稱自己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的合法繼承人,要求繼承英格蘭的統屬權,隨後他用武力奪取了英格蘭王位,諾曼底王朝時代正式來臨!

而原本的英格蘭國王因為戰敗被迫向北逃離,一直逃到蘇格蘭境內,央求蘇格蘭國王能夠收留他們,蘇格蘭國王接受了他們的請求,為了聯合蘇格蘭國王奪回屬於自己的英格蘭王位,原英格蘭國王與蘇格蘭國王進行了政治聯姻,兩個民族正式結盟。

然而,在法國絕對的軍隊實力面前,蘇格蘭和英格蘭的聯軍被徹底擊潰,雙方簽訂了和約,蘇格蘭國王接受了諾曼王朝的冊封,這才結束了島內的戰亂。

在諾曼征服以後,英倫島境內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法國從歐洲大陸帶來的“采邑分封制”開始傳入蘇格蘭與英格蘭,在蘇格蘭國王大衛在位時期,蘇格蘭全面接受了封建化,從國王到騎士都按照歐洲大陸的封建模式建立起了一套帶有“英倫風格”的政治結構。

但是因為蘇格蘭接受程度相對較低,封建模式在蘇格蘭地區並不算太徹底,例如蘇格蘭領主和蘇格蘭農民階級的人身依附關係不太明顯,蘇格蘭領主的權利也沒有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和英格蘭相比,蘇格蘭的封建化進程要緩慢得多。

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六世去世,由於查理六世並沒有子嗣,所以他這一脈算是後繼無人,可是王位終究是要有人來繼承的,在王位繼承的問題上,英格蘭和法國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認為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外孫,按照血緣關係來說,應該由自己來繼承法國的王位,既統治英格蘭又統治法國。

而法國方面則認為應該由腓力六世來繼承,因為腓力六世是純正的法國人,況且當時的英格蘭在實力方面是落後於法國的,讓英國的國王來繼承法國的王位,顯然是對於法國的一種侮辱。

當愛德華三世得知了法國貴族的決定後,氣得暴跳如雷,他一怒之下,發動了對法戰爭,他無視法國貴族的群議,自立為法蘭西國王,而作為回應,腓力六世宣佈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土。

一場史詩級的戰爭即將拉開序幕······

在揭開這場戰爭序幕之前,我們還得弄清楚一個事情——蘇格蘭和英格蘭關係的破滅。

前面我們提到,蘇格蘭和英格蘭在諾曼征服之後達成了同盟,兩家還結為了親家。可是當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在位時期,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愛德華一世不僅解除了兩家的政治聯姻,還多次憑藉從法國學到的軍事力量入侵蘇格蘭。

當然,愛德華一世的野心肯定不只是蘇格蘭而已,對於他來說,整個不列顛島都應該臣服於他的腳下,在他的對外擴張活動中,威爾士,愛爾蘭先後遭到了大規模地侵襲。

在這種複雜的政治環境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話充分發揮了作用:英格蘭和法國有矛盾,英格蘭和蘇格蘭也有矛盾,這樣一來,蘇格蘭和法國結盟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而法國方面也十分樂意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蘇格蘭的地理位置很特殊,處在英格蘭的北方,只要控制了蘇格蘭,那麼無論是從歐洲大陸還是從不列顛島,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進攻英格蘭。

1294年,英格蘭正式和法國開戰,戰爭給蘇格蘭帶來的影響就是來自英格蘭的軍事壓力大大減輕了,蘇格蘭的貴族一看到這種情形,立即決定向法國示好,請求法王菲利普四世支持蘇格蘭並達成同盟關係。

雙方簽訂的條約很有意思:法國每年支付給蘇格蘭5萬鎊的戰爭補助,條件是蘇格蘭要保證每年至少要有半年時間從大後方襲擊英格蘭。

按照我的理解,法國政府其實就是把蘇格蘭當做僱傭軍來指揮,自己付錢,讓蘇格蘭的軍隊協助自己在大後方搞破壞,到這個時候,蘇格蘭實際上就已經成為了法國在不列顛島的代理人,這就給英格蘭很大的壓力。

1346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率領軍隊橫渡英吉利海峽,對法國重鎮加萊實施了圍城,面對如此緊迫的局勢,法王不得不向蘇格蘭請求支援,而時任蘇格蘭國王的大衛則按照盟約親自率領軍隊從後方進攻英格蘭,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大衛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俘虜了。

儘管如此,法國和蘇格蘭的盟約關係並沒有破裂,在大衛之後的繼承者都堅定地履行了和法國的盟約,這使得在戰爭前期一度處於不利地位的法國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了。

這場從1337年就開始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453年。當然,期間不可能一直在打,如此長的時間跨度,肯定是打了談,談了再打,如此循環往復。

在雙方停戰了多年後,1415年,英格蘭再次遠征法國,法軍一路節節敗退,一直到整個諾曼底區域被征服,英格蘭的軍隊都未曾一敗。

1420年,雙方簽訂了和約,和約規定:英王成為法國的攝政王,並且法國一分為三,分別由英格蘭的兩位貴族首領和一位法國的王子共同管轄。

法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南北對峙,南部的法蘭西勢力和北部的 英格蘭勢力經常發生碰撞。我們知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分裂是最最忌諱的,因為一旦分裂,不僅國家的整體實力會下滑,對於整個國家民族而言也造成巨大的隔閡感。

可以說,此時的法國已經跌入了谷底。可是命運總是會“觸底反彈”的,就在法國人認為國家快要滅亡的時候,一場保衛戰的勝利成為了“百年戰爭”的轉折——奧爾良保衛戰。

奧爾良是當時法國南部最大的軍事重鎮,因為巴黎淪陷的原因,奧爾良成為了法軍最後的依託,一旦被攻克,法國就再難逃覆滅的命運了。而此時極具傳奇色彩的一幕出現了,一位名叫貞德的女孩兒面見國王,態度堅決地要求國王進行最後的抵抗,並且還獻上了自己的作戰方針。

一個國家的軍隊就這樣交到了一個姑娘的手中,誰也沒有想到的是,7個月之後,奧爾良保衛戰竟然奇蹟般地獲勝了,法國人保住了自己最後一塊領土,而作為代價,貞德被英格蘭俘虜並且被處以死刑,消息傳到法國,法國人為她舉行了盛大的祭奠活動。

貞德的死點燃了法國人的憤怒,從奧爾良保衛戰勝利的那一天起,命運女神開始向法國微笑了!

此後的法國,上至君王,下至臣民,達到了真正的萬眾一心,所有人的心中都只有一個信念:驅逐英格蘭,恢復法蘭西。在“貞德精神”的鼓舞下,法國軍隊開始逐漸向北推進,短短一年時間就收復了巴黎,1453年,敗局已定的英格蘭軍隊狼狽退出了加萊,法國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關於百年戰爭的故事到這裡就算是完結了!可是這場戰爭所帶來的的“後遺症”也是不容小視的,在法國戰場是失敗的英格蘭並沒有放棄對蘇格蘭的報復,而蘇格蘭的勇氣也使得英格蘭開始不斷調整他們的策略。

英格蘭逐漸意識到,蘇格蘭和法國的結盟對自己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威脅,而解除這種威脅只能依靠武力或者和平演變。

很明顯,英格蘭最終還是選擇了後者——和平演變。在百年戰爭結束近百年後,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繼承了英格蘭的王位,這樣一來,兩家擁有了共同的君主。儘管蘇格蘭還是對英格蘭抱有敵意,但詹姆士一世很聰明地給予了兩邊同等的和平政策,他用政令的形式開放了邊境,使得蘇格蘭和英格蘭開始相互對話交流。

這種由淺入深的政治理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最終,在一定時間的磨合之後,英格蘭率先放下成見,主動邀請蘇格蘭進行合併,真正融合為一個國家。1707年,雙方簽訂了《聯合條約》,一個嶄新的英國誕生了!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個嶄新的王國日後竟然會成為了名滿世界的帝國,而它的外號則更為世人所熟知——日不落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