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大戰本該擴大戰果,國民黨的錯誤令人惋惜

臺兒莊戰役

臺兒莊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

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

臺兒莊大戰後,在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無論是孫連仲的集團軍還是湯恩伯的軍團,由於缺乏旺盛的持續攻擊意圖,未能趁敵立足未穩將其殲滅,以致在臺兒莊以北的嶧縣一帶與日軍瀨谷、坂本兩支隊形成對峙。

這種對峙使戰場態勢變得微妙起來:日軍主力並未受到嚴重損傷,如要打破僵局,勢必進行反擊作戰,且這一反擊很可能會越過臺兒莊直指徐州;國民黨軍隊隨著主力的逐步靠攏,在這一地區已形成兵力上的絕對優勢,似乎也沒有停止擴大戰果的理由。但是,在國民黨軍隊方面,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擴大戰果表示認同。

國民政府軍令部認為:應結束這種危險的陣地戰,迅速轉為機動防禦,儘量縮小戰場的正面,除以一部與日軍保持接觸外,主力應部署在有利於機動的位置,相機打擊日軍。同時,必須佈防運河一線,控制強大的預備隊在徐州以西,一方面以備日軍從魯西南或皖北迂迴徐州;另一方面縱使日軍打通了津浦路,我軍也可以發起側擊使其“不能安全利用津浦路”。但李宗仁認為可以“從既有的陣地線上取勝”,以致增援徐州戰場的部隊都被投入了第一線。

按照李宗仁後來的說法,當時頭腦發熱的並不是他而是最高統帥部。最高軍事當局不顧敵強我弱的總體形勢,調集大軍在徐州附近,加上原有徐州守軍,達到六十萬之多。企圖與日軍決戰。

李宗仁認為,擴大戰果為時已晚,且“我方集大軍數十餘萬人于徐州一帶平原地區內,正是敵方機械化部隊和空軍的最好對象。以我軍的裝備,只可相機利用地形有利條件與敵人作運動戰,若不自量力與敵人作大規模的陣地消耗戰,必蹈京、滬戰場的覆轍”。

為應對日軍進攻,李宗仁將所有部隊,全部投入作戰第一線,分兵把守在西起微山湖,經嶧縣、蘭陵、向城,東至郯城一線,長達300餘里。由於兵力分散,會戰一開始就陷入被動局面。

5月初,日軍南北兩路從徐州兩翼插入迂迴,切斷了中國守軍的退路,使國民黨軍隊立即陷入極端混亂之中,幾十萬大軍迅速崩潰,在徐州以北,日軍第十四師團從濮城南渡黃河,攻陷菏澤、鄆城,5月中進入蘭封東側,切斷隴海路;在徐州南,日軍第一0一師團從蘇北東臺出發,沿運河北進,於5月初攻佔阜寧,策應北線之敵南下:日軍第六師團進入合肥附近,牽制中國守軍力量;日軍主力第三、第九、第十三師團在裝甲部隊和空軍配合下,沿津浦路西側北犯,至5月18日先後陷宿縣、蕭縣,並有一部進至隴海路黃口車站。至此,日軍形成對徐州的四面合圍之勢,中國守軍被迫步步退縮。

為防止被日軍殲滅,5月15日,第五戰區主力奉命向西南方向突圍,撤退到皖西和豫南地區,只留少數部隊利用蘇北、魯西各城寨與日軍周旋,以延緩其向隴海鐵路的進攻。19日,徐州失陷。

日軍坦克開進徐州

徐州會戰失敗,臺兒莊也隨之徐州會戰的失敗,再次落入日軍的魔爪,著實令人惋惜。歷史沒有如果,銘記那段歷史,我們的民族將愈發強盛。我們珍愛和平,所以我們不畏懼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