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頗負盛名的一首詞,寫盡了離愁別恨,讀起來扣人心絃!

隨著古裝劇《清平樂》的熱播,相信很多人都被劇中喻恩泰飾演的晏殊的政治才能所圈粉。但歷史上的晏殊更廣為人知的卻是他的文學成就。晏殊五歲能作詩,冠有神童之稱。十四歲參加殿試,賜同進士出身。後開創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亦是江西詞派的領袖,有“宰相詞人”之稱。

晏殊的詞語言清麗,聲調和諧,多離愁別恨之情緒,但絕無纖柔頹靡的氣息,反而多含寥闊高遠的一面。如晏殊頗負盛名的一首詞《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就是在寫盡了離愁別恨的同時,又含有寥闊高遠的一面。因此很多人評價此詞,本質是婉約詞,卻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

所謂離愁別恨,指的就是分離前後惜別、相思的愁苦情緒。“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晏殊這首詞的千古名句,也是晏殊對離愁別恨的極致表達。或許分離前後表達惜別、相思的方式不同,但高樓騁望不見人的愁苦情緒卻是亙古未變,因此晏殊這首詞讀起來極為扣人心絃。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那麼晏殊在這首詞中,究竟是如何表達這種離愁別恨的呢?本文就讓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首先,詞的開篇“檻菊愁煙蘭泣露”,即菊花籠罩著一層輕薄的煙霧,看上去似乎脈脈含愁;蘭花沾有露珠,看上去又似乎像是在默默飲泣。儘管這裡晏殊沒有直接抒寫主人公的心情,但是從他將蘭和菊人格化來看,其實已經透露了離別後的愁苦情緒。

所以也就自然有了後面的兩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即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乍一看,是因為燕子受不住初秋早晨的輕寒而飛走了。實際上,它是為了烘托主人公自與心上人離別後,就孤孑的淒涼感受。至於上片後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則點出詞的主旨是抒寫離愁別恨。

它的意思是說,明月是不明白人間離愁別恨的愁苦啊,竟然還將銀輝直直照入朱門到破曉時分。我們說明月本就是無情之物,它哪能理解人間的離恨之苦,所以“斜光到曉穿朱戶”也不過是正常的自然現象罷了。但住在朱戶裡的主人公卻偏偏要怨恨明月的不解風情,這便是為了增添主人公離愁別恨的愁苦分量而別具一格的表現手法。

然後,我們再來看詞的下片。“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歷來深受好評的千古名句。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當然王國維的意思是說要高瞻遠矚,要能排除干擾,看到事物發展的主要方向,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而晏殊詞中的本意卻是為了表達那種望而不見的離恨情緒,只不過他展現出來的境界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反而是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不過最終結果還是高樓騁望不見人。所以有了最後的“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即想寄一份書信給對方,但高山連綿,碧水無盡,我又不知道對方在哪裡?對方這種情形,我想大家都能感同身受,慢慢的就失聯了。

綜上所述,晏殊的這首詞不過是許多離愁別恨之作中的一首,但是它卻可以稱得上其中典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那種望眼欲穿,欲要豁達卻終究還是沒放下的愁苦之情,可謂是千百年來牽動著無數有情人的心絃。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