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吹暖風 便利店”井噴“,又一風口?

促進消費大背景之下,解決“最後一公里”服務難題備受關注。因此,最大化滿足人們即時性消費的便利店領域正持續迎來政策“春天”。



今年3月9日,商務部確定鼓勵便利店發展成為今年促進消費的重點。6月21日,全國品牌連鎖便利店發展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表示,把發展品牌連鎖便利店作為當前工作重點,抓緊組織實施。會議要求,各地要按照“全面部署、重點推動、逐級延伸”的工作步驟,加強組織領導,以構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為目標,以優化便利店佈局、增加品牌連鎖便利店數量、提高商品和服務供給水平等為工作重點,借鑑北京等城市做法,協調相關部門加強政策保障,確保品牌連鎖便利店發展工作取得實效。



政策春風之下,便利店迎來大舉擴張期。今年北京連鎖便利店將再新建700家以上,西安力爭到2020年底,實現全市品牌連鎖便利店不少於3000家的規劃目標。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9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便利店行業增速達到19%;便利店實現銷售額2264億元,門店數量達到12萬家,行業增速達到19%;便利店行業市場規模超過2000億元,單店日均銷售額超過5300元人民幣,較2017年同期增長約7%。

便利店數量的增加對於提高城市活力、解決居民生活便利性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近一年來,便利店行業也集中湧現不少問題。比如,隨著資本寒冬到來,成本高企、盈利難題待解成為便利店領域集中的問題。

持續的政策暖風

記者注意到,自2002年開始,便利店就備受決策層關注。在大方針指導之下,包括北京、上海、武漢、西安等地也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區域內便利店的數量。

2018年10月18日,北京市商務委、發改委、食藥監局等7部門聯合頒佈《關於進一步促進便利店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措施》)。《措施》提出,在便利店的空間位置、網點佈局、項目品類、註冊審批等方面放寬限制,並拿出最高50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持便利店發展。同時,北京市明確三年內將連鎖便利店門店數量擴至6000家。



2019年1月14日,北京市市長陳吉寧作政府工作報告介紹,將鼓勵重點街區及商場、超市、便利店適當延長營業時間。激發新一輪消費升級潛力。

其他城市也在對標出臺系列便利店扶持政策,力爭引入更多國家化的便利店。日前,西安市明確到2020年底,全市品牌連鎖便利店不少於3000家。除了進一步支持便利店搭載簡餐製售、簡化登記備案流程之外,西安也提出對便利店提供資金支持和鼓勵的政策。對現有直營或特許加盟門店數量30個以上、搭載便民服務的品牌連鎖便利店,每新增1個無人便利店或1個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的24小時便利店,分別給予5萬元獎勵,單戶企業獎勵最高100萬元。

上海則在擴大經營範圍方面對便利店行業予以支持。早在2018年5月,上海市就開放對便利店內生產現制現售類等食品的許可,並向便利店發放新的食品經營許可證。2018年5月8日,便利蜂成為上海市首家含“熱餐”便利店,從便利蜂高管遞交材料到核發許可證,只花了短短3個小時。

與利好政策同步的是便利店加快擴張的腳步。如羅森宣佈,到2025年,要在中國開出10000家門店;全家便利店公佈將在2024年實現10000家門店目標;阿里巴巴和京東都推出了面向“夫妻老婆店”的改造計劃:阿里宣佈要在1年內開設1萬家“天貓小店”;京東則宣稱未來3年內將開設100萬家冠有京東品牌的便利店。便利蜂、猩便利等創業公司也在過去一年內拿到億元規模融資,以一年幾十家店的速度開業。

便利蜂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便利蜂今年在確保經營品質的前提下,持續、快速的開店,年內全國門店數量將超過1000家。

為了加快擴張步伐,一些便利店品牌還引入加盟模式。2019年,羅森將以直營和加盟兩種模式在安徽擴張,加盟業務預計7月正式放開。便利蜂負責人表示,便利蜂將堅持密集佈局的開店策略,會有節奏的在華北、華東都市圈內擴展。



對於便利店迅速擴張現象,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黃江明表示,隨著大型超市進入成熟衰退期,小店迎來了契機,擴張是必然趨勢。比如,正在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北京市,從“拆一建一”變成了“拆一建零點三”,大店數量難以增長,小店更容易生存;同時,從城市交通結構來看,人們的交通方式逐漸從駕車向地鐵轉變,集中在地鐵口的便利店獲得了人流;另外,交通問題導致“停車難”,可以實現不開車就能買到東西的便利店解決了“最後1公里”的問題,自然會受歡迎。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便利店委員會總幹事王洪濤認為,商務部門對便利店行業的支持,可能基於兩方面:一是國家要進一步擴大內需,二是體現出國家更加註重消費,尤其是社區消費。隨著人們對便利店需求的增長,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是順理成章的。

行業洗牌之痛

便利店快速擴張的背後,是行業整體難以實現盈利的狼狽。公開資料顯示,目前能夠實現盈利的便利店品牌只有少數幾家,如全家、羅森。就連知名的7-11在中國也不能做到穩定持續的盈利。北京最大連鎖便利店全時,因受母公司資金鍊斷裂影響,自去年11月以來在北京關店約90家。今年1月,全時便利店華東、重慶兩地共94家便利店已經被羅森接手。截至2019年2月13日,全時在北京的店鋪剩餘320家左右。這意味著,在這幾個月間,全時的關店比例超過20%。

用王洪濤的話來說,便利店行業實際上經營的是“彎腰撿鋼鏰兒”的生意。也就是說,便利店行業需要不斷的積累,到達一定規模以後,規模經濟產生價值才可能帶來盈利。

在黃江明教授看來,便利店最大成本即高昂的租金。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2019年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顯示,2018年,46%的門店店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店租的上漲對於門店的可持續運營帶來了極大的威脅。有些門店會因為租房合同到期,店租的過度上漲而閉店。放眼其他國家,美國60%的便利店都是加盟店,其餘則是大型公司運營的直營店,租金低廉;日本加盟店比例高達90%以上,店面均為店主自有房產,也省去了租金成本。因此,要降低便利店租金成本,只能讓加盟店主帶著自有店面加盟,便利店不再為其支付租金,但這難以在中國實現。

此外,資本集中盲目湧入也造成了便利店行業不合理競爭現象,行業泡沫初現。2016年,便利店被認為是當前新零售市場的難得風口,受到了資本的關注。2018年上半年,西安每一天、見福、131、today、鄰幾等便利店獲得投資。2018年下半年,便利蜂、好鄰居獲得資本加碼。據瞭解,近兩年來,湧入便利店行業的資本累計將近100億元。更多資金的注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行業了發展,但同時也催生了一些行業泡沫。由於便利店企業估值的提高,造成了一些便利店企業制定了非理性發展規劃。較弱的運營管理及資金抗風險能力無法匹配企業的快速門店擴張,最終導致企業陷入發展困境,便利店逐漸迎來“資本寒冬”。

2018年8月,因背後出資方善林金融資金鍊斷裂,鄰家便利店突然失血,一夜之間關閉了168家店鋪;一個月後,因投資方春曉資本出現問題,131便利店創始人失聯,後被刑拘;2018年11月,全時母公司北京復華卓越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被爆出受到P2P爆雷事件的影響,導致全時的資金鍊出現問題,無法跟上全時的擴張速度。



黃江明告訴記者,國外成功的便利店背後都有母公司充足的資本支撐。比如,羅森背後是日本最大的連鎖超市集團大榮公司,7-11背後是日本主要零售企業伊藤洋華堂,法國三大便利店母公司均為家樂福,家樂福最大股東又是LV集團。中國大多數便利店都沒有大資本,僅僅依靠有限的風投是不夠的,一旦資金鍊斷裂,便利店就難以生存。

儘管如此,在黃江明看來,便利店行業的市場空間還是很大。據他所知,在中等以上發達國家,平均4000人一個便利店,在發達國家,基本2000-2500人一個便利店。目前中國是13000人左右一個便利店。考慮到中國的城鎮化水平不高,按10億城鎮居民算,便利店的飽和度也僅為6000-7000人左右一個便利店。“未來,便利店行業可能會出現一個小井噴。”王洪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