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不能把車借給你。”刷爆了上海人的朋友圈!

兄弟,你有車嗎?

借我開兩天吧?我這邊有點事要用車呢

怎麼辦,借還是不借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遇到過這種問題

上海人的朋友圈被一個視頻刷爆了

視頻內容和借車有關

裡面有一句話戳中了很多有車族的內心

讓很多人產生共鳴,

“你已經委屈了那麼多年,總學會拒絕”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車與老婆概不外借

“對不起,我不能把車借給你。”

為什麼?借車的那些是是非非

一旦要是發生了說不清楚


借車的一般套路

“我要去相親!”

“我要去接我女朋友!”

“我要去機場接朋友!”

“我老婆生孩子了!”

諸如此類這種理由就要開口向你借車

真相有時候不那麼好聽

卻是客觀事實

你要做的這些事情,和我有什麼關係?


我為什麼不借車?


讓我們先看幾個“借車血淚史”吧:

1、車主飯局上將車借給朋友開去接人,朋友因酒駕釀下1死3傷的慘禍。肇事司機因犯下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入獄8年,而借車給他的車主,因草率借車之舉同樣對事故發生應承擔責任,車主被法官判決與肇事司機連帶承擔近60萬元的賠償。

2.一輛寶馬X6越野車不知什麼原因,突然高速衝上河堤,飛躍蛟河,在空中翻轉180°後,徹底朝上,車頂向下,直接拍在了對岸的河堤上,徹底幾乎扁平,車內四人殞命。而駕駛人並非車主,屬借用,原車主已近崩潰。由於肇事者已經死亡,車主不但要自行承擔車輛損失(基本報廢),還需承擔四名乘客的死亡賠償金,借車借出幾百萬的官司。


借車人沒錢賠償,車主要倒黴

借車人酒後駕駛,保險不理賠

借車人無證駕駛、逃逸等等,車主要先行墊付

借車人又轉借第三人,他們不願意或者賠不起,還得車主自己來

哦,還有那些借車期間的違章記錄,

你真的好意思去和朋友要錢交罰款嗎?



這些道理難道借車的人都不知道

不,他們當然知道

只是如果你不借

他們就會這樣

“哎呀,有車了不起啊?”


“想不到你竟然是這樣的人,這麼小氣”


“咱們這麼多年交情,你竟然連車都不肯借我?”


你有車不借,就好像你欠了他們了一樣

你有車不借,江湖救急不幫忙你就不仁義

你有車不借,你變了,再也不是以前的二狗子了

你有車不借,千錯萬錯就是你的錯



這其實歸根結底就是道德綁架。

而這樣的事,平日裡並不少見。

勸酒導致人死亡,公交不讓座被人打...

這樣的道德綁架真是屢見不鮮


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年輕人給老人讓個座,別那麼沒素質。”

“你那麼多錢借我點會死啊。”

“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你那麼大個人還和小孩一般見識。”

“你當不當我是兄弟?不喝就是瞧不起我。”

就像陳凱歌幾年前的電影《搜索》:

女主高圓圓在獲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後

心灰意冷的上了一輛公交車

沉浸在驚愕與恐懼的她

因為拒絕給車上的老大爺讓座,引起眾議

在公眾指責和病魔降臨的夾縫中

最終選擇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世界


  折射到現實社會,就是越來越多無奈揹負的指責,你不需要尊重每一個人,只要尊重那些尊重你的人,去他的道德綁架!


你憑什麼不給我讓座?對不起,不能讓


當你大姨媽來了,

身體實在是疼的不得了的時候,

正好旁邊有一大媽大爺看著你,陰陽怪氣的說:

“真是世風日下啊,現在年輕人有手有腳的。”

“我就是沒腳,還真對不起了。”


  我很累我也很難受,我其實可以讓座,讓座是素質,不是義務,為什麼盯我?如果非要逼我起來,“對不起,我不能給你讓座!”


我賺錢不是為了給你貧窮買單


當你全身上下真的沒錢了,

別人又欠你錢但還用著iPhone,每晚出去嗨,

還抽著比你好的煙的時候,

你去找他要了好幾次,他卻一直拖著,最後:

“哥們,我最近手頭真有點緊,

你看能不能把你借的錢還我?”

“哎喲,不就欠你點錢,

你催這麼幾次是個什麼意思?又不是不還你。”

這樣的事情,想必你也是遇到過。

“你那麼多錢借我點會死啊?”

“你就當我死了吧。”

面對所有無理取鬧要求,都可以用這句話拒絕。


平日裡說好大家一起AA,結果我把錢付了,轉頭就忘了這事。你覺得我有錢啊。我的錢是大風颳來的啊?我找你還都不好意思了,你特碼倒沒有半分不好意思。“對不起,把錢還我。從此山高水長,永不相見!你弱你有理啊。”


不轉發就是幫兇,不轉發就會倒黴


什麼時候開始,社交軟件風氣變得這麼惡俗:

“不轉就是XXX的幫兇。不轉就會倒黴。”

“轉發這條錦鯉將有好事發生。”

“我們還欠他一張電影票”

為什麼這樣的標題,總會充斥我們的朋友圈?

想借用知乎一位大神的回答:“因為他們蠢”。


  更可恨的是,那些惡言相逼的情感綁架,動不動拿所謂的情懷綁架你的價值觀,把智商變成了犧牲品。


我家條件不好,給我一個機會吧



“老師,我雖然不好,

但我會努力,給我一個機會吧。”

我們經常會在電視選秀節目看見這樣的場景,

明明唱的難聽得要死家世也不悽慘,

非要可憐兮兮博你同情,振振有詞,

好像是“你就該讓我晉級,不讓就是沒良心”。

“我的家裡真的很窮,但是我真的很努力...”

“對你的努力我很肯定,但你的謊言我不苟同。”

面對所有欺騙你的人,你都可以理直氣壯拒絕。


  ”在我們的文化中,‘苦難’似乎是獲得話語權力的一種資本。”用自己的苦難去綁架他人,對不起真的行不通。


這杯酒,我是真喝不動了



“我幹了,你隨意!”

“讓你隨意你還真隨意啊?”

飯局上這樣的“酒精考驗”舉不勝數,

成了許多人不可推脫的感情綁架:

“兄弟,再喝一杯,感情全在酒裡了”。

用劑量衡量感情,

把酒精度和情義畫上等號,

這才不是豪爽的兄弟情誼,

而是最膚淺的酒肉之交。


  不喝就是看不起,可你從來沒想過,人家是真不能喝。最好的感情應該是:你醉我陪你直到方休,你拒絕,我也一樣體諒。


不要一廂情願拿孩子作為綁架別人的砝碼



“你那麼大個人還和小孩一般見識。”

所有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默默鼓勵他們的熊家長,

這些家長有著奇怪的自我暗示。

自己一旦有了孩子,全世界都得讓著我,

所以在火車、地鐵、高鐵等公眾場合,

你們都必須要讓著孩子。

孩子,讓他們有了一個有恃無恐的憑證。

“我帶孩子不方便,把你下鋪給我們吧。”


  我提前好幾天跑到火車站,辛辛苦苦排好幾個小時的隊,就是為了買到下鋪,憑什麼要把座位讓給你?不要一廂情願拿孩子作為綁架別人的砝碼。


一旦道德開始綁架,愛心也開始變質



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而不是道德的枷鎖。

年輕人會給老弱病殘人讓座,

他們把愛心留給溫柔的孕婦、

懂事的孩子、慈祥的老人;

有些老年人也會主動為年輕人讓座,

因為知道年輕人工作一天已經很疲憊。


  一旦道德開始綁架,愛心也開始變質。喜怒哀樂是表情不是表演,道德是用來約束有錯的人,而不是用來禁錮無辜的人。


這些事情幾乎發生在全國的每一個角落,

有人總會不斷地利用所謂的“道德”,

來綁架我們善良的心。



道德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被強迫的。

我們有愛心,

但是我們拒絕被道德綁架!

我有錢,

但我不會把錢給有手有腳的乞丐。

我年輕,

但是我也有不能給您讓座的時候!

孩子小,

但是非黑白應該從小教育,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才是您該做的!

請不要戴有色眼鏡看我!

拒絕道德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