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國際環境不利於我們?中國還是那個中國,美國不是那個美國

現在很多人關注到了一部分西方國家對華態度十分不善,其中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批評近期達到了一個高峰。很多人對此感到憤怒,當然,這種蠻橫無理的做法確實應該讓人氣憤。

不過應該看到的是,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延續了他們在2017年上任以來的一貫邏輯,即在全球範圍內推卸責任,將資源集中於國內。但是,這一做法根本不是美國這種地位的國家應該做的,在短期內美國當然會佔盡便宜,但長期來看這些做法只會讓美國霸權的基礎遭到侵蝕,從而誘發未來的更大困境。很不幸,特朗普政府是個美國政治的攪局者,他們破壞了大量的秩序,卻根本建立不起一個比新自由主義更為有效的秩序。整體上看,特朗普的做法除了混亂,什麼都帶不來。

這種特點也意味著,美國撕裂了其與盟友的一貫共同立場,對美國的同盟體系起到了巨大的破壞作用。雖然我們在用“西方”涵蓋一系列國家組成的群體,不過其內在的緊張也應該被看到。特朗普政府在任上令歐洲盟友倍感不適,因為他不斷地要求歐洲承擔更多的責任,同時將之前的互惠視為歐洲“佔了美國的便宜”。這種立場其實令歐洲與美國的關係推到了尷尬的位置,歐洲並不願意如同之前一樣追隨美國。上一次這種關係是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歐洲並不是完全沒有立場的,歐洲有自己的利益。依託多邊主義的外交平臺,歐洲可以獲得一定的平衡和對沖機制,抑制美國的影響。因此整體上看,歐洲不會對美國攻擊世界衛生組織有太大的興趣。

歐洲另一個擔憂其實是對於歐盟內部團結問題上的。事實上歐盟要維持團結困難並不小,僅僅從產業上看,最有效的分工其實是德國-東歐-俄國,而非法國-德國-英國。但是基於共同的歐洲認同,西歐、南歐和北歐才能走到一起,但這也加大了歐洲的整合難度。所以,歐盟的維持事實上並沒有看上去那麼容易。對小規模的歐洲國家而言,歐盟仍然是面對國際競爭的唯一出路,這點其實也與中國的利益一致,中國也需要多極化的世界來對沖美國的戰略壓力,兩者在這點上也有共同利益。中國與歐洲沒有太大的利益衝突。

因此,雖然歐洲的聲音一直很多,不友善的聲音也為數不少,但這基本上也來源於意識形態偏見導致的不理解,以及指桑罵槐批評執政者的傳統技藝。大凡歐洲的大國,其政治精英自然而然地會支持多邊主義,他們不太可能完全跟著美國特朗普政府行事。比較而言,歐洲與特朗普的矛盾事實上要比歐洲與中國的矛盾大得多。法德不同於英國,歐洲不同於澳大利亞。雖然這不意味著歐盟和英國真的會多友善,但只要我們依託多邊主義機制,歐洲的態度其實可以預期,也不至於像美國那樣把中國作為戰略對手。

另一個則是日本和韓國,兩國都是中國的鄰國,而美國對日韓則有著深厚的政治控制。然而這一次,日韓則很顯然不會與美國保持一致,中日韓此番的緊密合作構成了東亞相對穩定的疫情的基礎。應該看到,中日韓雖然常常存在衝突,不過有著共同的底線思維,衝在中美對抗的前線更是日韓不願意面對的。因此,把日韓作為“西方”的外圍並不妥當,此次特朗普透支美國領導力以後日韓恐怕有著更多自己的考慮。

因此,國際形勢其實沒有那麼糟糕,中國還是那個中國,歐洲還是那個歐洲,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只是美國不再是那個美國。而且如果繼續進行著這種政治卸責和尋找替罪羊的工作,美國的疫情形勢將比歐洲還要糟糕,恐怕持續時間將會更久,對美國自身的傷害也會更大。我們改變不了美國,就靜靜圍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