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老物件,久違的親切!「下」

  久不居鄉村,偶爾回去滯留一小段時間,才驀然發現,如今的農村早已是今非昔比,小時候記憶中的許多東西,要麼消失得不見蹤影,要麼默默地堆積在犄角旮旯,任時間的煙塵來剝蝕。看著眼前的一幕幕情景,想著夢幻般曾經經歷的歲月,不由得淚水模糊了雙眼……


  是啊!時光流逝,人生易老,歲月的滾滾車輪碾過春夏秋冬,踏過風霜雨雪,一路絕塵而去,讓昔日的一切都成為了記憶,湮沒在歷史的風塵中。面對此情此景,心裡有幾許失落,幾許留戀,昔日的時光,情不自禁地又縈繞在眼前,一樁樁、一件件,都是那麼地清晰可見,偶爾看到一個老物件都感到一種久違的親切……



091.洋燈,我們曾經就這樣稱呼,後來我家終於也有了這麼一盞,母親想留給我晚上學習用,

結果後來被摔爛了……


092. 旱菸鍋,過去人家家家幾乎擁有,現在可不多見了。

093. 竹皮暖壺,現在見過的人還多嗎?估計多乎哉?不多也啦

094. 應該也是把鎖子,但更古老,隱隱約約似乎小時候目睹過。

095.應該是木耙和牛勾結吧?耙已經介紹過了,牛勾結主要是需要牛幹活時扣在牛脖頸上,

使其和工具相連在一起。



096.軍用水壺,小時候真得特別想擁有一把,夏天秋季帶水最牛氣,

可惜最終也沒有實現這一理想,時隔幾十年人家都淘汰了,我才收留了一把。


097. 做月餅的模具吧?刻制多麼精緻啊!

098. 鋸子、草篩和柳條編制的安全帽,這些東西都不多見了。

099.犁鏵,舊時木犁專用,已經走進歷史有半個世紀了。

100. 油罈子。肚大口小,記得過去人們經常罵肚大的人說,你看你的肚皮哇麼,和個油罈子似的。

101. 三耳罐子。別說現在過去也不多見,兩耳的倒是常見。


102.這叫木鍁,過去打出的糧食和柴草和在一塊,先是用叉子把大柴草挑了,

接下來揚場,剩下了細小的柴渣還在顆粒裡,再用木鍁搶一下就比較乾淨了。


103.竹籃子。在過去人們家根本不把它視為裝爛七八糟的器物,要裝都是家裡貴重的東西,

諸如雞蛋等,或趕集的時候提著它上街,總之,它和農村那些一般的筐子不可同日而語。


104.鞋拔:亦稱“鞋拔子”、“鞋溜子”,民間穿鞋時所用的一種輔助用具。穿鞋時幫助伸進鞋中的光滑的板狀物。質料有獸骨、牛角、銅、象牙,今有用塑料等。


105. 推刨,現在木匠早拋棄了這個東西,可在當初它可是木匠吃飯的主要工具啊。

106. 油簍子。記憶裡似乎見得不多,現在估計更難看到。

107.銅瓢,一個儘管有二斤中,可時間長了照樣能磨塌,過去見過打了補丁的銅瓢,

其它材料做成的瓢,諸如鋁的、鐵的等,被磨爛的情況更是不在話下。


108. 石臼。村裡有但不多,可以在它的裡面搗碎辣椒等。

109. 應該是石磨吧?做豆腐磨碎豆子難道不是它?

110. 應該是所謂斗的東西吧?可以用它分糧等,免得一斤一斤地稱重。

111. 當年很牛的板箱。

112. 墨斗。過去木匠取直線時專用的工具

113.製作土坯。想當年農村的房屋幾乎都是土坯壘成,誰家準備起房蓋屋第一步就是製作土坯,初夏之際,種子下到地裡之後是一小段難得的閒暇,吆喝上左鄰右居十來個人,一兩天就能把兩間土坯屋所需的土坯完成。


114.套嬰。這是為了防止損害著幹活騾馬的肩膀而為它們特製的東西,現在農村騾馬都很少見了,哪還有這東西的存在呢?


115. 這個東西,我們叫半升,小時候見過,應該是稱量糧食的器物吧?


116. 很舊的門鏵,這個農村也應該很少見到了。

117.夜壺。過去,北方農村冬天專門提供給老人使用的溺器。


118.疤殼子。這是我們小時候對它的稱呼,由柳條編制而成,記得我們家曾經有過一個,

就吊在閒房的椽上,裡面堆放著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119. 粗糙不堪的木板凳,我家曾經灶頭下燒火坐的就是這麼一個爛板凳。


120. 這是過去農村套車的繩線,這幾樣誰能說出名字?說不出來那就表明你還年輕得很吶!


121. 鐮刀,這個應該很熟悉吧?



122.連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小麥、豆子、芝麻等,

使子粒掉下來,也作槤枷。



124.月餅爐。過去每到中秋節前夕,村裡幾家人家搭伴就用這樣的土爐打月餅,

至今還記得那種場面和月餅的甜香味道。


125. 牆圍子。過去人工在炕的周圍畫一圈圖案,內容豐富,色彩豔麗,俗稱牆圍子。


126. 配眼鏡攤子,對的,記憶中就這個樣子。


127. 鎖邊機。最古老的那種,就擺放在商店的裡面。


128. 釘鞋攤。過去在街道繁華之地的路邊,常有修鞋老師傅在擺攤修鞋。

129. 籠匠做籠。現在應該還有吧?但估計多乎哉?不多也。

130. 編簍子。小時候在村裡的早晚或下雨天家裡常能見到父親幹這活兒。

131. 毛毛匠,見得真不多,不知道大夥中誰見過?

132. 釘鍋,也曾經見過。


133. 擀氈子,記得就是這個樣子。


134. 跳繩。曾經很歡樂的場面。


135. 納骨碼。貧困歲月中的一項歡樂活動。


136. 鉛筆盒,曾經的我們至多能用上這樣的鉛筆盒,就是一種奢望了。


137. 過去的氈靴,還有女式的,現在除非特殊地區,估計不多見了。

138. 筷籠子,小時候見過,大家還有影響嗎?

139. 燭臺,應該是專門放置蠟燭的,估計過去一般人家也用不上這個,除非大戶人家。

140. 戥子,過去專門稱銀子的


141. 兩瓶老酒

  曾經在朋友圈、網上或自己親自拍照,當然也有朋友專門給提供的,積攢下這麼多過去老物件的照片,其實還有很多,但由於保存得比較混亂,不想一一再尋找了,太費事了,整理這一百多幅及稍加文字說明也費了我很多時間,不過只要大家喜歡,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謝謝大家欣賞。

【作者介紹】王成海,男,網名一籠莜麵,內蒙古察右後旗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一貫喜歡文學、歷史,曾在各級各類報刊發文數十篇。近幾年來由於身患重病,為打發難捱之時日,創辦一原創文學平臺(微信公眾號)“老事舊人”,時至今日平臺已經發文一千多期,有家鄉鄉土文章兩千餘篇,歡迎大家在微信上搜索“老事舊人”,予以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