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發佈:經濟規模明顯擴大

原標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發佈:經濟規模明顯擴大 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公佈:經濟大普查透露了哪些未來趨勢?

11月20日,國家統計局正式對外發布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此次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家底,普查結果也反映出經濟結構、市場活力、創新動力等方面的積極變化。

全面摸清家底——

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數翻番

根據普查結果,2018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2178.9萬個,與2013年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相比,增長100.7%。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國務院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鮮祖德說,全國160多萬基層普查人員對我國境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抽取的個體經營戶逐一入戶完成數據採集,全面摸清了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家底,系統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獲得了寶貴的海量數據,是對國民經濟的一次全面“體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大改革任務具有重要意義,也將為制定重大發展目標和改革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

“從結果看,我國經濟規模與上次經濟普查相比有大幅度提高。”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說,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市場環境更好,為企業的創立創新提供了更多便利條件。不管是企業法人單位數、產業活動單位數還是個體經營戶數都出現了大幅增長。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第三產業佔比優勢很大

鮮祖德表示,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普查數據很好地反映了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協調發展取得的新進展。例如,從單位數量、從業人員、資產、營業收入等多方面看,第三產業佔比均佔有很大優勢,作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實至名歸。

從就業人數看,2018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38323.6萬人,比2013年末增長7.6%。其中,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下降10.4%,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增長28.9%。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14931.2萬人。

毛盛勇表示,製造業的從業人員比重在下降,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在大幅度上升。這一方面是由於製造業規模效益在擴大,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在提升,技術在不斷提升,製造業的用工規模總體穩中有降。另一方面,第三產業點多面廣,企業數量大量增加,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蓄水池”的功能在不斷增強。

實現效用最大化——

修訂GDP初步核算數

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會同各有關方面用好普查數據,推進數據開放共享,確保普查成果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實現效用最大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統計保障。

根據相關工作部署,根據此次普查的數據,國家將依規對2018年及歷史的GDP數據進行修訂。根據我國現行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我國的年度GDP要進行兩次核算,一次是初步核算,一次是最終核實。當遇到經濟普查年份時,還要根據經濟普查提供的更為全面和詳實的數據,對當年GDP初步核算數進行修訂。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李曉超表示,2018年是經濟普查年份。普查工作的圓滿完成,為GDP核算提供了範圍全面、內容豐富的基礎數據。國家統計局將依據經濟普查數據和相關部門資料,按照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對2018年GDP初步核算數進行修訂,並於近日公佈2018年GDP數據的修訂結果。

李曉超說,此次普查後,基礎數據和年度常規統計數據比大大豐富了,數據來源的變化為修訂GDP提供了詳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