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位文盲皇帝,一生只寫了一首詩,卻成為千古絕唱,無人趕超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縣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漢高祖劉邦是地道的農名出身,他從小不喜讀書,是中國史上的文盲皇帝。然而這位文盲皇帝一生只寫了一首詩,卻成為千古絕唱,無人趕超!這便是流傳後世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後並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


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傷懷泣下(見《漢書·高帝紀》)。席間由一百二十人歌唱助興,劉邦擊築伴奏,氣氛極為熱烈,和大家一起飲酒,在宴席上他唱起這首大風歌,抒發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憂慮的複雜心情。


《大風歌》整首詩僅有三句構成,這在中國曆代詩歌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三句詩中每一句都代表一個廣大的不同的場景與心境,而且作者對這三句詩真可謂惜墨如金、高度凝鍊。其中第一句的大風起兮雲飛揚,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絕的詩句。


在這首詩歌中,很難看出這是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人寫的,因為此詩的格局太大,不是一般人所能駕馭。但是劉邦肯定不一樣,他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戎馬半生、經歷過太多普通人無法觸及到的東西,將士良才、天子胸懷,這兩樣足以留下千古絕唱,只能令後人望洋興嘆了。


詩中描繪的是一個皇帝的前世今生,戰場廝殺時的浩浩蕩蕩,威猛果敢,戰後登基時的盡享尊貴、榮歸故里,然而還有一絲江山後世不穩的擔憂,曾經出生入死的兄弟以後可能威脅到自己政權的集中和穩固,所以對於過去的情誼不能放縱,只能含痛拋棄,鎮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裡?這樣一連串的思考令劉邦自己也黯然了,時不我待,西漢政權的萬世恩澤誰人來保?


讀過這首詩的人也許會明白,一個有格局的人,無論出身怎樣,依然能夠令後世敬仰——甚而無法超越,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應該說的就是這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