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不殺功臣

自秦始皇統一以來,中華文化的政治基礎開始走向穩定,可即使是在這麼強盛且穩定的朝代,也依舊逃不過歲月的打磨,最終走向覆滅。這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當中,產生了無數的朝廷政權。而真正能夠做到統一全國的朝廷也不過才區區幾位,所以像這樣的開國皇帝也自然是流芳百世。

中國歷史上開國皇帝一種是寒門出身,沒有依靠的如劉邦、朱元璋。這類人上臺因為本身家族沒有根基,另一種是自身有一定地位或者家族有一定勢力的,比如秦始皇、司馬昭、楊堅、李淵、元世祖、清太宗等。

同樣是開國皇帝,可性在對待大臣的態度上面卻都不一樣。秦始皇這人雖說有些暴政,動不動就殺人,可他卻很少誅殺功臣。

而劉邦在大漢一統天下以後,先後誅殺了追隨自己多年的老鄉功臣。劉邦只是聽信了一面之詞,就把這些人都給處死了。朱元璋,他也是一樣,大肆殺害功臣。同是皇帝,這是為何呢?

其實最主要的就是一個身份問題。當年嬴政還未一統天下之時,夏商周時期的奴隸社會還都是按照血統來的,無論是夏商周的天子,還是秦朝的帝王。他們都同屬於是黃帝的後代,在這些人眼裡,做皇帝的第一點,首先是要有黃帝的血統。

 而劉邦能做皇帝的關鍵因素就是要足夠強大,而並不是血統,畢竟劉邦以前只是一名小小的官吏。當時秦朝瓦解之時,全國各地的諸侯開始紛紛自立稱王,但都沒有統一天下的條件。最後只有劉邦做到了,而多疑的劉邦生怕這些諸侯會影響到自己的地位,於是這些人最後的結果不是被殺,就是成為了囚犯。

朱元璋他之所以這麼殘暴,說到底就是對自己的出生背景極度不自信,還有一方面是為了給後代鋪路。相反,秦始皇就對自己的出身身世非常自信,根本就不會擔心功臣會對自己有所不利。

春秋戰國時期,功臣謀士比較受尊敬,能夠安邦定國,各國求之不得怎麼可能會誅殺呢。當然除了那些變法的將軍、謀士觸犯舊族利益被殺之外,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會主動去殺害為自己的功臣。那時候也沒有殺功臣的概念,是從漢高祖劉邦統一之後才興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