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來說,2019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國內,適逢建國七十週年,又趕上一帶一路峰會,世界園藝博覽會,亞洲文明交流大會勝利召開;國際上,貿易摩擦正式升級為貿易戰,並且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其結果將影響未來至少三十年的國際格局。
看著這些盛會如火如荼的開展,舞臺效果美輪美奐,流光溢彩,在令人拍掌叫好的同時我們也能時不時發現主旋律之外的聲音:這得浪費多少錢。更有甚者直接出言嘲諷,其言論不堪入目,這裡就不舉例子了。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換一種角度看待這些盛會和演出,就能想通了。我們可以把這當做一種投資,投資這件事當然是投入越多,回報越多。實際意義上的投資是有一定風險的,而這種投資是完全沒有風險,甚至可以說是穩賺不賠的。那麼這種形式的投資是為了什麼呢?答案很簡單:文化形象。
文化形象有多重要呢?以法國為例,提起法國你會想起什麼?估計絕大多數人腦海裡會直接蹦出來的詞就是浪漫,羅曼蒂克,埃菲爾鐵塔,凱旋門,葡萄酒,蘇菲瑪索;法國首都巴黎更是被稱為浪漫之都。不僅中國人是這樣,世界人民基本都是這樣。
時至今日,即使我們知道了巴黎很多地方不僅髒亂差,而且治安狀況堪憂,尤其是針對以華人為主要對象的專門針對亞裔的搶劫案件高發;查理週刊恐襲案等系列慘案的慘狀還歷歷在目,難民危機以來這些情況更為嚴重,但是人們仍然對巴黎趨之若鶩。
這裡不得不提到日本人了。“脫亞入歐”的口號日本人從十九世紀喊到二十一世紀,很長一段時間裡,在他們看來,西方是文明的象徵;他們身處的亞洲是落後的代名詞,亞洲已經配不上日之本了。所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騰飛,出國遊非常熱門,首選目的地就是巴黎。然而由於巴黎實際情況和他們想象中的有著太大的落差,部分人回國後甚至患上了輕微的抑鬱症,但是你若問現在的日本人想不想去巴黎,回答絕對是肯定的。巴黎已然成為了大多數人心目中浪漫聖地。
再聯繫到前段時間的巴黎聖母院因為人禍被燒,馬克龍恬不知恥的發起全球捐款,竟然在短時間內就籌集到了十億歐元的捐款,不得不令人稱奇。還是因為這件事,國內的主流媒體們揮舞著亂七八糟一大堆主義的大棒逼著全國網友如喪考妣式致哀的鬧劇引起了頭條上的群嘲。
這些良好的印象帶來的直接效益就是旅遊收益。
提起法國人民,很多人調侃他們是一三五上班,二四六罷工,那麼就有人會問了,這樣的工作態度是怎麼可能支撐他們過上高福利的舒適生活?這時候文化形象帶來的旅遊收益就該發揮作用了。據統計,僅2017年,法國入境遊人數達8690萬人次;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間,法國旅遊收入已達到560億歐元,約合4400億元人民幣。對比同期的中國,入境遊人數不過兩千萬人次,這個數字放在北京奧運以前更是少得可憐。這與中國的國土面積,文化底蘊,自然風光,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嚴重不匹配的。
憑什麼法國以不足中國一個省大的面積能吸引這麼多遊客而中國卻做不到?這和長期以來中國的國際形象被妖魔化有關。近代以來,西方全面崛起,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方面全方位碾壓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東方文明,當然他們也無法忘記曾經對東方的敬畏和恐懼,六十多年前的那場戰爭讓他們又回想起了那段又敬又畏的日子,這是他們不能接受的,於是他們不遺餘力的抹黑,汙衊,典型代表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流行的“傅滿洲”系列。ps:傅滿洲的演員是伊恩·麥克萊恩,甘道夫的扮演者。
這種汙衊的後果是什麼,再舉個大家喜聞樂見的例子:印度。提起印度,絕大多數人的想法是“那就是個垃圾堆,印度人都是奇葩”,在這種想法的作用下你會去印度旅遊消費嗎?
所以,這些盛會不是毫無意義的燒錢,在可預見的未來是有很大效果的,以上所說的旅遊收益只是一個方面。
說個題外話,當初高鐵初建時,某文人在網路奔走呼告:“祖國啊,慢一點,等一等你的人民”。不得不說文化人說話就是好聽,完全讓你感覺不到他的陰陽怪氣,也確實忽悠到了一批人。現在看來這完全就是毫無事實依據的無病呻吟。就拿我自己來說,前段時間去廣州辦事,早上八點從武漢出發,當天晚上就趕回來了,完全不影響次日的行程安排,每到這時,我就想說:“祖國啊,你還是快一點吧,你的人民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