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它重新定義“港劇”

在常年咀嚼通俗類型劇的港劇迷眼中,《嘆息橋》是一部堪稱“實驗作品”的存在。多POV(Point of View 個人視角)敘事、性冷淡影調、強迫症構圖的玩法在美劇中並不新鮮,放在港劇裡則是降維打擊。文藝範的羅生門故事表皮之下,該劇的內核其實仍是老港劇式的都市情感小品,視聽形式嚴格服務於親密關係、原生家庭、精神疾病等時下最熱社會議題的內容, 又使其昇華為一部透視人性的佳作,是老港劇的2.0升級版本。

“港劇”沒落太久太久了。曾幾何時,在那個不知美劇、韓劇為何物的古早年代,港劇是兩岸三地當之無愧的第一劇種。警匪劇、律政劇、商戰劇、歷史戲說劇、宮鬥劇…… 它開創了時至今日你能看到的所有內地電視劇的類型。某種意義上,港劇就是華語電視劇界的祖師爺,是一代人的文藝啟蒙。

“吶,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開心”、“你肚子餓不餓?我下面給你吃啊”、“阿sir,不關我的事啊!”…… 港劇臺詞總有著瘋狂洗腦的謎之魔性,這代表港劇在觀眾中的情感份量,但同時,也暴露出港劇在製作層面的套路化、模式化、僵化。在歐美劇、韓日劇越做越精緻的今天,

很難有一部港劇可以再次打動我們。

看完《嘆息橋》,不得不說一句,“真香!”隔壁家《法證先鋒4》只在豆瓣拿下可憐的5.0分的同期,我在這部開分8.8的《嘆息橋》身上看到了“近年最強港劇”的模樣。在這件藝術品面前,其它港劇都淪為暗淡無光的劣質商品。豆瓣評論區有個很熱們的評論,寫的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電視劇可以拍成這個樣子。”

的確,縱覽整個大中華地區的劇集市場,這也是一部豔壓群芳的教科書級別的作品。我像一個迷失在國劇沙漠中飢渴交困的流浪者,終於在黃沙漫漫的荒原盡頭,尋到了一片久違的綠洲。

01


《嘆息橋》是一堂攝影大師課。

初看第一集,首先奪人眼球的無疑是它大膽、前衛、精緻、性冷淡

的攝影風格。可別以為主創只是形式大於內容的炫技,本劇所有鏡頭的選摘,都有著極其明確的目的,來服務於文本內容的表達。

全劇多半時間使用固定鏡頭,於是,從“構圖”開始,攝影機就參與進了“敘事”。

首先是全劇大量的韋斯·安德森式的對稱構圖,堪稱強迫症患者福利。在拍攝建築物時,對稱構圖可增強被攝物的莊嚴肅穆感,建築前的人就被映襯得孤獨、弱小,在機場候機的Joyce,構圖說盡了她無助的心理狀態。

同時,對稱構圖還提供了一種冷靜、剋制、上帝般的視覺感受,很貼合本劇羅生門懸疑愛情劇的氣質。

對稱構圖還經常出現在餐桌戲中,這時候,通常用來表現兩個被攝人的關係。一對戀人起初熱戀,男方Ken會跨過畫面中線給女方Joyce夾菜,想靠近她,關係親密無間。

多年後,兩人感情降溫,吃飯時都是各玩各的手機,此時的Ken,非常誇張地後仰到畫面邊緣,離中線超級遠。

然後是三分之一構圖。被攝人通常“擠”在逼仄的畫面1/3的一側,2/3的另一側則被大量留白。這種構圖,人物面向空白一側,會很開朗,反之,就會特別壓抑。

下面這個場景,Joyce回到爸爸開的茶餐廳,爸爸告訴她患癌的消息。此時的1/3構圖營造出父女生活被癌症左右的壓迫感,同時,拉伸景深的“冷眼旁觀”削弱了容易陷入肆意煽情的悲劇感。

這是左右三分之一,還有上下三分之一構圖。每次拍玩具店的阿Ken,天花板都佔據畫面上部1/3,中間留白,人物在下1/3。因為阿Ken每次來玩具店都是想從母親、女友對他的“壓迫”日常中逃離,可來到玩具店,他真的擺脫重負了嗎?

玩具店還有一組鏡頭,從後面一排貨架去“窺視”。前景被貨架遮擋住2/3,人物被置於中間的1/3,這種“被夾在中間”的壓迫感更甚,近乎從這日常細節中拍出恐怖的觀感。

再然後是畫框構圖。畫框構圖常常利用門窗、網格、柵欄等作為前景,營造後景中的人物“被困住”的狀態。

下面這個場景堪稱全片最驚悚段落。“媽寶男”Ken與“控制狂”母親吃飯,母親不留情面地惡狠狠訓導阿Ken,阿Ken連拿碗的手都是顫抖的。

此時的鏡頭,兩人分別困於兩扇窗戶,母親居右,為主導;兩人從中間被牆分割開,暗示母子內心的疏離,控制與被控制的親密關係母題亦被強化。

母子的對手戲還有很多很多精彩的巧思,最突出的是機位的選擇,

攝影機很多時候置於地面,用仰視的鏡頭拍母親,母親只露腳,都能給人一種極其危險、恐懼、不安的觀感,看得人非常不舒服。

仰視鏡頭還表明母親在兩人“權力關係”中處於絕對的統領,Ken只能乖乖地臣服於她,沒有任何反抗的可能。據稱,這段戲的靈感來自劇組工作人員的親身經歷,他每次在現場看這段戲都被嚇得淚流不止。

除了構圖、機位,本劇在“畫面格式”的選擇上也充滿了巧思。第一集,剛打開劇,你很可能會懷疑你的播放器是不是出了問題?畫面為什麼都是扭曲變形的?

看採訪才知道,這是主創的刻意為之。本劇在拍攝20年前比利時劇情的所有畫面都被刻意做了“拉伸處理”,以模仿過去在電視機上播放的畫面尺寸,以此復古效果區分20年前與20年後。同樣,很多人也注意到,本劇所有涉及人物回憶過去的畫面都被調成黑白色,來區分前後同一個時空發生事的不同版本。

以高管女強人梁淑媛Catherine視角展開的第五集《失常》,為了暗示Catherine其實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影片多處出現她“內心惡魔”具象化的驚悚閃回畫面,波普風的彩色、Catherine鬼妝、停幀式的畫面和聲音處理相當恐怖,加劇了這整一集“失常”、“總感覺不太對勁”的詭異觀感,不明覺厲。

類似的視聽巧思還有很多,不得不說,本劇的製作團隊真的是相當細心,注重細節,是一個用心打磨作品的優秀團隊。請記住他們的名字,導演肥波、二五,編劇黃綺琳。僅攝影這一項,他們就是在給你上一堂免費攝影教學課,值得你反覆品味,你品,你細品。


02

《嘆息橋》是一堂劇本寫作課。

看《嘆息橋》,很容易聯想到的是王家衛導演的電影,那幾乎是香港最文藝的一類電影。王家衛常說,“故事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講故事的方式。”《嘆息橋》第一眼被看到的當然是它驚豔的攝影,但隨後更令人驚詫的,

是它講故事的手法。

追本溯源,《嘆息橋》故事本身並不複雜,更不艱澀。每集片中隨機出現的主題曲《困局》已透露玄機,本劇主要從6位主角兩兩交會的人物關係中發展出故事:

青年時期的李子勇Thomas(陳健朗 飾)和方小薇Sammy(談善言 飾)相識於一起打工的茶餐廳,結下深厚友誼,李子勇卻陰差陽錯被困比利時20年之久,期間偶遇富家女何樂兒Joyce(楊偲泳 飾)。多年後,中年的李子勇(林保怡 飾)返回香港與方小薇(周家怡 飾)一起開辦餐廳,與何樂兒(衛詩雅 飾)重逢並舊情復燃,成為情侶。


不久,李子勇發現,何樂兒早已與一名叫胡啟源(陳奐仁/黃定謙飾)的男人拍拖8年到談婚論嫁的地步,自己成了第三者。與此同時,胡啟源被意外告知,他與曾經的上司、人妻梁淑媛Catherine(伍詠薇/唐寧 飾)其實育有一子,名叫鍾家俊Kevin(岑珈其 飾),梁淑媛的丈夫一直被矇在鼓裡。

釐清出這個故事梗概,不得不說,它與傳統的TVB港劇情節並無二致,

甚至還是屬於狗血故事的那一類。然而,在導演肥波、二五與編劇黃綺琳的三人組把控下,《嘆息橋》這個故事在他們手中被玩出了花。

或許是因兩位導演拍廣告片出身的背景所致,《嘆息橋》全劇採用多POV(Point of View 個人視角)敘事,每1集故事都是從1個主角的視角來講述,對應著一個單集的主題。15集故事,分別從15個不同的人物視角出發,一點點拼貼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每一集的主題、視角如下:

第一集:懷疑

李子勇Thomas(林保怡/陳建朗 飾)視角


第二集:妥協

胡啟源Ken(陳奐仁/黃定謙 飾)視角


第三集:迷茫

何樂兒Joyce(衛詩雅/楊偲泳 飾)視角


第四集:情義

方小微Sammy(周家怡/談善言 飾)視角


第五集:失常

梁淑媛Catherine(伍詠薇/唐寧 飾)視角


第六集:正常

鍾家俊Kevin(岑珈其 飾)視角


第七集:責任

胡啟源Ken(陳奐仁/黃定謙 飾)視角


第八集:轉移

何樂兒Joyce(衛詩雅/楊偲泳 飾)視角


第九集:冷漠

李子勇Thomas(林保怡/陳建朗 飾)視角


第十集:自私

方小微Sammy(周家怡/談善言 飾)視角


第十一集:逃避

鍾家俊Kevin(岑珈其 飾)視角


第十二集:取代

胡啟源Ken(陳奐仁/黃定謙 飾)視角


第十三集:自由

何樂兒Joyce(衛詩雅/楊偲泳 飾)視角


第十四集:勇氣

李子勇Thomas(林保怡/陳建朗 飾)視角


第十五集:承諾

方小微Sammy(周家怡/談善言 飾)視角

這種多視角敘事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同一件事,從不同人的視角來敘述,很多地方是完全不同的!這意味著,同一場戲,導演要拍出不同人物視角下的多個版本,“真相”完全取決於觀眾相信哪個版本,亦或者,根本就沒有真相,此所謂“羅生門”。

第一集《懷疑》,從李子勇Thomas視角出發,他眼裡的自己是一個處事得當,懂得體貼女友,很有魅力的人。在他對看電影事件的回憶中,有前排觀眾聊天,影響他人觀影,他用了一個極聰明、妥當、不失修養的做法化解了難題。出影院時,他非常紳士、溫柔地牽著女方的手離開。

但第三集以何樂兒Joyce視角講述的《迷茫》,在女方的印象裡,他是個無禮、沒耐心、不懂得體貼女性的人。觀影中,他粗魯地教唆何樂兒用紙巾扔前排觀眾;出影院時,憤憤地走在女方前面,完全沒有留意到,何樂兒穿的高跟鞋一直不合腳,很難跟上他。

人性蘊含的一個鋼鐵定律是:所有人都會不自覺美化自己。於是,“自己眼中的自己”與“別人眼中的自己”很可能是千差萬別的兩種人!人啊,只會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真相”。

另一組對比則更顯細節控劇組的用心。在胡啟源Ken視角下講述的故事中,他住在何樂兒家沙發上的抱枕與媽媽家的抱枕款式一模一樣!但在何樂兒視角的故事裡,抱枕並不是相同款式。這一細節的前後變化有何深意?

很顯然,在這裡,抱枕是一個傳達諷刺的符號物件。劇中的胡啟源自小活在單親媽媽的全方位控制下,是一個究極無敵的“媽寶男”(廣東地區叫“裙角仔”)。在胡的精神認知上,與其說何樂兒是他女友,不如說是他的第二個媽,因此,連女友家中的抱枕,都被他腦補成是媽媽家的。

看到了嗎,這就是多重視角講故事的神奇效果。同一場戲,觀眾可以在“大家來找茬”的前後對比中獲得解謎的樂趣,更能在轉換視角的審視中,增加對每一個人物更立體、豐富的認知。

此劇的人物還經常以打破“第四堵牆”的形式與屏幕外的觀眾對話,更加深了觀眾對每個人物的記憶點。坦白說,這是我近年看到的,把人物寫到最極致的華語電視劇。

03

15集故事中,本劇展開論述的主要是3組人物,對應著2條主線與1條支線。

主線1是李子勇與方小薇橫跨青年、中年時代的長達20多年的雙向暗戀、虐戀;主線2是“媽寶男”胡啟源與“富家女”何樂兒走向幻滅的7年相戀、1場婚姻;那條支線,講的是胡啟源的“一夜情人“梁淑媛與“患癌兒子”鍾家俊

、懷才不遇的“科研男丈夫”的誤解與和解。

李子勇與方小薇這條線可以被總結為“遺憾”,也是最接近“嘆息”這一主題的一對核心人物關係。

隨著變換視角的信息量的一步步被揭露,全劇在第10集與最後3集才揭示,兩人雖然口上都對外人聲稱是朋友關係,實際上兩人早互生情愫,都在默默等對方、守護對方。

20多年間,他們默契地對彼此心中那塊心結保持緘默不語的態度,一次次地錯過。在最後臨別之際,李子勇才鼓起勇氣說出20年前的那場誤會,但一切都太遲太遲。兩人被對稱畫面分割在兩側,彼此黯然神傷,觀者看到此,唯有一聲嘆息。

“媽寶男”胡啟源與“富家女”何樂兒這對是一定會走向幻滅的。一貧一富,一長於母親極不自由的管教下,一在父親的庇護下自由任性的成長,他們表面看似和諧,實際從他們相遇那一刻,一切都不太對。

胡啟源找何樂兒,就是把她作為逃離母親的工具;何樂兒找胡啟源,只源於朋友那句,“他隨身帶摺疊傘,這種男人最可靠了”,她把他當作替患癌父親完成結婚任務的工具。本質上,他們一生都受困於原生家庭的影響,從沒有想過,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梁淑媛Catherine、鍾家俊Kevin這條支線好似是從中間(第五集、第六集)突然插進來的,第五集叫《失常》,在梁的“母親視點”中,你發現她兒子特別不正常;第六集叫《正常》,從兒子這邊來看,你又發現,鍾家俊特別正常。

甚至,鍾家俊,一個還在上高中的小孩、廢青,其實是全劇頭腦最清楚的人,比那些大人們都要靠譜。也許是得癌症的消息反倒解放了他的自我本性,他好像開了個全知全能的“天眼”視角,為全劇貢獻了多處王家衛式的“人生金句”。

他說,“我媽媽一直騙自己,爸爸也一直騙自己,社會上的所有人都特別喜歡騙自己。但是,人不要總騙自己,因為騙到最後,你都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在哪裡。”某種程度上, 鍾家俊是全劇唯一一個遊離在社會運轉機制之外的人。只是,他表面看活得明白、通透,可長大之後,他或許是永遠難以被社會接納的那一個人。

15集看完,在經受好幾輪變換角度的審視後,你會發現,好似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被某種無形的力量困住了。

沒有人是完美的,任何人放置於顯微鏡之下被仔細觀測,他的優點、缺點、美、醜、善、惡都會被一併暴露。

於是,從每一集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同一個人,你會發現,人太脆弱、渺小了,每個人都以為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到頭來明白,人這一生,大多時候被困於牢籠。

面對世間萬事,我們常常無助、無力、無奈,最終唯剩一聲“嘆息”。猶如主題曲《困局》

所唱:

看鐵閘 搖晃

籠內有 月光

回憶泛黃

會在盼望裡 遇見失望

行著爬著 沿路骯髒

有浪困住我 便有彼岸

誰未原諒 纏住不放

還在生 抹前塵上路

還在掙扎的思海有霧

蒙著眼 承受一生煎熬

還是困局

誰於溝渠描繪星圖

誰的衣裳藏尖刀

誰人心高 誰人登高

《困局》這首歌就是本劇最好的劇評。人生在世十幾載,有人心高,有人登高,都會有盼望,也常常失望。

原生家庭、朋友、戀人都會帶來幸福,但他人即地獄,他們也會纏住你不放,於是,嘆息常有,幸福不常有。

沒有人在現實中能像觀眾看劇中人那樣“開天眼”,蒙著眼承受一生煎熬,才明白,人生還是困局。

誰人能解這困局,誰人能抵達彼岸,或許是每個人需要一生去求索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