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周冬雨哭泣的背後,是千萬父母需要反思的家庭教育

每一個人的成名,都是有原因的。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於5月6日舉行。周冬雨獲憑藉《少年的你》陳念一角,獲得第39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奪得影后。

看了這部電影后,我從內心的對她感到敬佩,跟著她一起哭了幾回,她幾乎從頭哭到尾,那種面對欺凌隱忍的眼神,轉頭淚珠突然墜落而下的無助,都直直地擊中觀眾的心底。感覺這部電影值得每個做父母的看看。

其中有一幕,她剛剛在放學路上,遭到了幾個同學的圍毆、撕衣服,心裡孤獨害怕到極致,在與媽媽接通電話的那一刻,眼淚決堤洶湧而出,但她無聲哭泣幾秒後,調整了一下呼吸,用平靜的語氣告訴媽媽“自己很好”。

到底什麼樣的家庭環境,讓她可以如此隱忍?

“唯智論”的偏頗,讓孩子過早地接觸到人性的陰暗面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提出“唯智論”理念,他告訴我們,教育中的“唯智論”,單方面強調成績的重要性,忽略了孩子品德和健康人格的養成,很容易弱化孩子的“社會角色”,導致孩子遇到問題時,不懂得采取正確的解決辦法。

在這部以校園霸凌為主題的影片中,幾個高三的學生身上,都或多或少反應了這個問題,不得不引起為人父母的反思。

1.學習好,能成為父母的驕傲?

魏萊是陳唸的同學,她長相甜美,但內心扭曲,在過道里,可以一把從背後將陳念推下幾米高的樓梯,而毫無悔意。

事後,在她母親的辯解中,我們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她父母對她學習要求嚴格,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她努力學習,成績優異,但內心的焦躁,讓她將軟弱的同學作為出氣筒。

2.學習好,能幫媽媽改變命運?

周冬雨飾演的陳念,媽媽是一位欠下高額外債的小生意人,為了躲避債務,她常年躲在外地,偶爾的回家或電話,也總是對陳念說:“你要考上好大學,考上大學就好了,媽媽以後就靠你了。”

在被警察追問,她只含淚說:“我不想影響到高考。”她的孤獨、被欺凌與被羞辱,被包括媽媽在內的很多人忽視。

3.孩子的善與惡只在一念之間,父母的愛才是最好的平衡點

善與惡,在人性中沒有絕對的界限,很多時候,都在一念之間。

這樣善與惡的一晃一念,在影片中也有體現,在魏萊帶著幾個人追打陳念時,情急之下,陳念躲進了垃圾桶,不巧的是,手機突然響起的鈴聲,讓她的蹤跡被一個追趕的女生聽見。


這個女生本可以指出她的藏身之地,但猶豫間還是心軟了,轉身帶人去了別的地方。

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夠指引他們積極向善的,就是父母的愛。

父母的愛,就像一束光亮,給予孩子成長中需要的力量。

用心守望,就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

在孩子面對困境時,希望的是父母可以鼓勵說:你只管勇闖天涯,我來負責保護你。

讓孩子相信,哪怕身處黑暗之中,也會有一束光在陪伴。

這是千萬父母需要反思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愛自帶溫度,不僅可以治癒孩子的一切傷痛,還能讓孩子生出保護自己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