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功高蓋主的大臣,為何結局大多都不太好?比如胡惟庸

《史記·淮陰侯列傳》有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意思是對臣子來說,功高震主之時就是“身危”之際,當皇帝對其賞無可賞之時,只能將其殺掉,否則還能將皇位賞賜於他嗎?歷史上因為“功高震主”而被殺掉的大臣數不勝數,今天就為大家盤點兩位有代表性的功臣,看他們是如何走上“作死”之路的!

第一位:明初宰相胡惟庸

據《明史》所載,明初時朱元璋為整頓吏治、懲治貪汙,策劃了“洪武四大案”,爆發於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就是其一,受此案株連的足足有三萬餘人,時人稱之為“胡獄”,胡惟庸也成為歷史上極具代表性的,因功高震主而被殺掉的大臣。

胡惟庸生年不詳,只知其祖籍濠州定遠縣,與李善長乃是同鄉,龍鳳元年投奔朱元璋於和州,當時大明王朝還未建立,朱元璋還在四處征伐,像胡惟庸這樣的文官自然不大受重視,所擔任的不過是主薄、知縣、通判等職。

大明王朝建立後,胡惟庸的政治才能逐漸顯露,開始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於洪武三年升任中書省參知政事,洪武七年又在“老鄉”李善長的推薦下出任右丞相,在任期間政績斐然,又於洪武十年“晉升”為左丞相,此時的胡惟庸已經位居百官之首,稱得上位極人臣,功高震主,朱元璋對其是賞無可賞!

按理來說,胡惟庸此時應當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但他已經被權力衝昏了頭腦,行事肆無忌憚,不知收斂,生殺廢黜大事經常繞過朱元璋徑直執行,據《洪武四大案》所載,胡惟庸勢力鼎盛之時,各方面熱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職位的功臣武夫,競相奔走於其門,賄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不可勝計。

但凡有人得罪於他,胡惟庸必然會將其設計殺害,據傳劉伯溫就是被胡惟庸所毒殺的,他還想設計陷害大將軍徐達,結果事情敗露,未能成功。劉伯溫死後,胡惟庸與李善長互相勾結,結黨營私,操縱政權,朱元璋對此瞭如指掌,一直等待時機將他們一網打盡。

洪武十三年,有人向朱元璋告發胡惟庸意圖謀逆,朱元璋下令徹查,將胡惟庸及其黨羽全都投入大獄,而後斬殺,前後捲入此案的足足有三萬多人,史稱“胡惟庸案”

史書上關於胡惟庸造反以及朱元璋徹查“胡惟庸案”的細節極為模糊,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充分的證據,但朱元璋下手極為狠辣果斷,就像殺紅了眼,但凡和胡惟庸扯上一點關係的都被朱元璋斬殺殆盡,就像是為了殺而殺。

所以很多史學家一直認為胡惟庸根本沒有造反,只是因為功高震主而被朱元璋所忌憚,或者說是皇權與相權產生了衝突,所以朱元璋才對胡惟庸痛下殺手!

之所以這麼說還有一個證據,那就是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廢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而丞相一職被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權因此而得到進一步加強,所以說朱元璋殺胡惟庸很有可能不是因為他意圖造反,而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第二位:漢初三傑之一——淮陰侯韓信

韓信也是歷史上極具代表性的,因功高震主而被殺掉的大臣,劉邦全賴他襄助才得以擊敗項羽,建立漢朝,他出神入化的軍事才能為時人所敬仰,“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都是楚漢之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後世更是將其奉為“兵仙”、“神帥”,幾乎要將其神化,然而如此一位人物卻也因為功高震主而被誘殺,甚至被夷滅三族!

韓信出生於公元前231年,早年鬱郁不得志,混跡於鄉里,也不從事勞動,經常蹭吃蹭喝,為鄉鄰所厭惡,一些看不慣他的人也經常欺辱譏諷於他,韓信卻從不反駁,為此還留下了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典故。

項梁率軍度過淮河北上時,韓信前去投奔,結果不被項梁重視,項梁死後他又歸屬項羽,項羽同樣輕視於他,所以韓信憤而離開項羽,投奔劉邦,然而劉邦也沒發現他有什麼過人之處,便隨便給了他一個小官,只有蕭何認定韓信有驚世之才,一直與其交往,劉邦被項羽排擠到漢中後,一些看不到希望的將領紛紛出逃,韓信也在其中,結果蕭何得知後親自去追,上演了一出“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戲碼,終於感動了韓信,而後蕭何又說服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當時劉邦受困於漢中,一腔熱血無法揮灑,初為大將軍的韓信便為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劉邦頓時茅塞頓開,採納了韓信的建議,楚漢戰爭爆發後,韓信大展神威,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襄助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他也因此名聞海內,威震天下!

然而功高震主的韓信也被劉邦所忌憚,所以項羽死後劉邦就收了韓信的兵權,後來又將其貶為淮陰侯,最後蕭何與呂后合謀,將韓信誘殺於長樂宮,並夷滅其三族!一代名將有此下場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其實當初韓信攻佔齊國之後,威望已經達到如日中天的地步,齊人蒯通用相人術勸說韓信,告誡他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處境很危險,韓信也有此擔心,也曾想過自立為王,但最後還是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不忍背叛於他,結果最終被蒯通說中,因功高震主死在了蕭何與呂后手中!

小結:

無數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為人臣者,最忌功高震主,若是不懂得審時度勢,急流勇退,必然會產生“兔死狗烹”的悲劇!這對我們現在也有很大的借鑑意義,身處職場或者官場時,切記不要搶了上司的風頭,“功高震主”可是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無妄之災的!

參考資料:《史記·淮陰侯列傳》《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