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牛排!

今年寒假帶著全家去了種草多年的歐洲,在西班牙和德國參觀了不少歷史悠久的教堂,讓人不禁讚歎古典建築之偉大,人類文明之璀燦。

看著那些神父穿著紅衣緩步走來,與祈禱者們和善地溝通著,突然讓我想起了那靈魂三問,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去向何方?當然這些是提不起大寶二寶的興趣的,在巴塞羅那吃到的那份牛排才是她倆的興奮時刻,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啦。這份外焦裡嫩多汁的口感直到回國後還一直唸叨著呢。想著國內要吃到如此動心的牛排少說也得500RMB+,為何不能自己試著做一份如此美味的牛排呢?


說幹就幹,理科男工程師出身的我,當然要運用PDCA的方法,制定出計劃,先去各大網站把相關選牛排煎牛排的視頻看個遍,發現真是千奇百怪,各種大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讓初學小白的我真的分不清應該選擇什麼方式切入,不管了,正好朋友有牛排資源,照著自己覺得最靠譜的那個視頻先買上兩塊肋眼,誰叫咱執行力強呢!

在等牛排的時間裡,什麼海鹽、黑胡椒、百香草、黃油,等所有材料都迅速下單,到位後,找老媽要了家中常備的土豆、蒜頭,準備開工。先撒上鹽巴和黑胡椒給牛排調味,接著大火起上油鍋,開煎!第一次絕對是高度緊張,毛手毛腳,牛排在鍋裡也真的實在不聽話,油濺到手上,疼得很,翻面也不太順手,隨後加入黃油、百香草和蒜頭,來回翻轉幾次,用鍋裡的汁水反覆淋在牛排上,然後出鍋,靜置十分鐘,等著開吃。興奮顫抖的手對著牛排下刀,咦,不對勁啊,怎麼感覺有點切不動啊,不好,煎過頭了,裡面都灰色發白了,拿上一塊吃一下,確實老了有點柴,唉,失敗!

第二天再戰,分析了一下前一次的失敗原因,自認為主要是因為緊張,導致翻面不及時,出鍋時間太晚導致的。有了原因,方法改變還不簡單!再起油鍋,瀟灑地把牛排甩進鍋內,聽到了滋滋的煎炸聲,看著手機秒錶30秒馬上翻面,接著老規矩放入黃油蒜頭百香草上味,出鍋靜置。激動的叫著女兒,“快來試試你老爹的手藝!” 隨著牛排被切塊,女兒狐疑的說,怎麼感覺還是有點過熟啊,確實,雖沒有上次那樣切不動,但是傳說中粉紅色的嫩肉還是沒有出現。 “比昨天是好吃多了”女兒安慰道。

我陷入了沉思,這麼多年的工作中,連續在一條溝裡摔兩次的事情可是從來沒有發生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重新回看了那些視頻,查詢了更多的文章,我發現我的問題是,只學其形,而不知道內部的根本邏輯。胡亂選了一種好評多的方法就開幹了,導致了失敗,而且成本不小。

仔細思考了好久,不管是傳統的直接煎,或先煎後烤,還是舒肥法再煎,亦或是前段日子日劇東京大飯店裡展示的先烤後煎,其最核心的都是對溫度的控制。兩個溫度,一個是牛排內部溫度,對應不同的熟度,是要讓牛排嫩;一個是牛排表面的溫度,要高,要快速超過140度,迅速並充分產生美拉德反應,讓牛排表面焦脆,外焦裡嫩的牛排自然就是上品了。我的失敗主要是對溫度控制的不利,加之買的牛排太薄了(不到2cm),更容易煎過頭!


那些星級酒店的大廚,除去手法嫻熟、擺盤美觀不說,最關鍵的能力的就是根據經驗能熟練使用各種廚具、輔材來把控牛排裡外的溫度,只要能做到對溫度的很好控制,牛排想做的難吃都不容易。

那對於我這樣的小白愛好者來說,這種經驗可不是一時半會能做到的。難道先煎他一百塊牛排嗎?怎麼辦呢?

這可難不住理工男的我,科技發展的速度早已超過了咱普通人的想象的速度了,去知名平臺搜索“溫度計,牛排,藍牙”,迅速下單,在等著到貨的時候,正好帶上老婆,去那人氣頗旺早就種草的的Costco,三下五除二,肋眼、紐約客、菲力各一盒,一共11塊牛排,1100大洋,雖有點肉痛,但就當學費了,想想這可比孩子的啥興趣班便宜多了,而且還能管飽呢。

催單好幾次,溫度計終於到了!這回可不能再著急了,反覆在腦海中演練整個過程,估摸著沒問題了才開始。因為平時也喜愛烘培,家中早就買了烤箱,所以決定這回用先烤再煎的方式。

老規矩先對牛排調味,然後把溫度計插入4cm的肋眼牛排中間,設定目標溫度54度放入烤箱,爐溫設定110度,暫定先烤60分鐘,隨時根據目標溫度出爐。大約60分鐘不到,內部溫度達到了我的理想值,迅速取出牛排,靜置一會,看著溫度繼續上升,最終達到峰值的56度(五分熟的溫度),牛排裡面的嫩已經達成了,就差外面的焦脆啦。


現在就剩下把完美的美拉德反應搞定,就能大功告成啦。選煙點高一些的稻米油大火起油鍋,這樣好讓牛排表面快速升溫,隨著那悅耳的滋的一聲,牛排下鍋了,滋滋聲持續45秒,果斷翻面,看著效果不錯,再45秒後放入調味的蒜頭百香草,小火入味一分鐘,期間翻面幾次,然後出鍋靜置,為了確保萬一,再插入溫度計,發現靜置的時候牛排內部沒有超過56度,safe!

切開,終於看到了那令人期待的粉紅色,急問女兒味道如何,眼看著她連續吃完三大塊,才回復:“太,太好吃啦!汁水真多!”果然正面積極的讚美是最大的動力。趁熱打鐵,接連做了三天的牛排!菲力、紐約客、肋眼做了個遍,各種熟度、調味,都試了一下,就連兩歲不到的兒子都吵著“哎要~”(還要,上海話),終於,我滿意了,也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寶貴經驗。

經過了這一週的折騰,成果還是頗豐的。個人的成就感滿滿,大寶小寶的那個吃相,加上老婆和老媽翹起的大拇指,真的讓我感受到幸福真的只需要一點點努力就能得到。

簡單為各位朋友總結一下,在我看來,大家其實只需要花十分鐘學習,就能做出一塊85分的牛排,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得親人滿足的笑容。首先,選常見的一級部位的牛排,肋眼,口感好,適合所有人吃;菲力,最嫩的裡脊肉,適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和孩子,最好3-5分熟;紐約客,有嚼勁,適合年輕人吃,相對價格便宜。儘量選油花足的,不差錢的,就選貴的買,肯定沒錯的。厚度最好3-4cm,太薄了不容易控制溫度。然後,就是溫度控制,這是核心,新手小白一定要準備溫度計,做法方面可以選擇舒肥法(Sous Vide低溫慢煮法,不過需要可控溫的加熱棒),先給牛排調味放入小真空袋,隔水低溫一小時以上(48-65度,取決於你要的熟度),再入鍋煎制;也可以按上文我的做法,先烤後煎(reverse sear);亦或者傳統的直接煎和直接炭烤,當然請務必使用溫度計,在離目標溫度7度左右之前出鍋,因為在靜置(resting)的時候,牛排表面溫度很高,會持續給內部傳輸熱量,一般內部峰值溫度會比出鍋前提高5-7度左右,具體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另外,出鍋後請務必靜置8分鐘左右,以確保鎖住肉汁,肉汁可是牛排的精華。其他的調味和配菜方面可以自由發揮,選自己喜歡的就行。

我相信,只要仔細、用心,失敗不會超過兩次,你就能用一塊美味的牛排俘獲你的心上人。鋪上桌布,點上燭光,配著紅酒,在一個特殊的日子為自己在意的人送上一份專屬牛排,這氛圍,這感覺,這味蕾的滿足感,想想就美得很!

最後,作為喜歡嘗試各種新鮮事物的我,肯定不會滿足目前的水平,這不,我已經開始研究乾式熟成牛排的課題啦,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對了,博得意中人一笑之後請記得回來給我打個賞哈。


一些小Tips:

關於翻面,大咖的說法都不太一樣,有說只翻一次,用時一分鐘或兩分鐘的,也有說多次翻面,15秒,30秒的,沒有定論。在我看來,一切都是匹配牛排的兩種溫度,需要根據厚度和個人口感偏好就行調整,個人建議可以多次翻面,每次在30-60秒間,不要短過15秒,容易導致美拉德反應不夠。

關於熟度,也是沒有統一的溫度定義,個人建議按照三分熟53℃,五分熟57℃,七分熟61℃來參考。

關於乾式熟成,是一種增加牛排風味的做法,類似國內製作臘肉的感覺。對於初學小白可以先不用考慮乾式熟成的概念,因為只要是一塊新鮮的牛排,雖未經乾式熟成,我們可以先吸乾水分,裸露放置在冰箱冷藏裡兩天,然後煎製成自己喜歡的熟度,口感就已經非常好了。

關於斷筋,紐約客這樣的牛排,可以烹飪前用叉子在表面各處戳一下,來斷筋。

關於儲存,如果一個月內會食用的話,建議吸乾水分用自封袋排除空氣放入冰箱冷藏室。一週以內會食用的話,注意吸乾水分,可以直接裸露放在冷藏室,相當於給牛排熟成,口感只會變得更好。需長時間保存的話,真空包裝放入冷凍室。應儘量減少對牛排的冷凍次數,冷凍次數過多會直接影響牛排口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