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質問人性,你質問不起-我們與惡零距離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只有孩子才會天真的這樣問,一個成年人這麼問,要麼是他假純,要麼就是真蠢。人性早就不是黑白兩色,它早已比五彩斑斕黑還複雜。但依然還是有成年人在不停的發出這個疑問,依然有人在憤怒時質問“你還有沒有人性”,或許成年人在遭遇來自同類的巨大打擊的時候,第一時間都希望“人性是質樸善良美好的”,所以才會露出孩童特有的天真。

有人類在的一天,人性都是一個永恆的課題。在這裡強烈推薦臺灣的人性拷問大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有人說這部劇在挑戰法律,拷問制度,但實際上它根本質問的還是人性的搖擺,人性在體制,在法律,在各種工具中釋放出來的樣子。豆瓣暫時評分高達9.4。

這部劇由一個無差別殺人犯的判決開始,圍繞這個殺人犯延伸出的各種身份的人及他們的家庭,在事件進展過程中的立場變換的故事。

身份轉變,立場轉變,“惡”就在一念之間。

首先捋下劇中各種身份的人物以及關係。主要身份有:施害者、受害者、旁觀者、參與者。

自己畫圖,轉載請說明

李曉明是無差別殺人犯,在友誠戲院用槍掃射,導致9人死亡,其犯罪動機不明。辯護律師王赦鍥而不捨的努力,一直試圖讓李曉明開口講述他為什麼這麼做,但直到被槍決都沒有答案。李曉明這個人永遠都成為了一個謎,也成為了所有被害者家屬心中一道永恆的傷疤,親人為何被殺,真相永遠不解。

槍殺案受害者只取了一戶家庭的樣本,就是新聞工作者陳昭國和宋喬安夫婦。他們作為掌握輿論利器的人,一定程度上極有可能扮演好復仇者的角色。陳昭國是報業人,宋喬安是電視人。雖然都是從事新聞業,但二者是有區別的。宋喬安掛在嘴邊的“觀眾只有7歲智商”,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電視的受眾更為低智和底層化,因此,本劇始終都是在刻畫電視這一媒體的操守和影響,有關新聞道德和倫理的爭議一直貫穿始終。宋喬安在得知李大芝的身份後,一瞬間的憤怒就促使她成為了一個利用手中利器“殺人”的施害者,她曝光了李大芝的身份以及李大芝父母的藏身處,導致李家人遭受到了極大的線下攻擊,她的行為是不是“惡”?

李大芝(李曉明)作為一個殺人犯的家人,是否要負有連坐責任?李大芝與父母不是壞人,也不是惡人,只不過在李曉明成長過程中有過疏忽。大多數網友及受害者家屬都認為家庭教育的過錯才導致殺人犯的產生,但同樣的家庭環境,李大芝卻並沒有成為一個殺人犯。對於持有人性本惡論點的人來說,李曉明天生就是一個隱藏了惡的人,時機成熟,惡魔行事。那麼李家人是否要承受連帶責任被無休止的線下譴責和攻擊,他們有沒有平安活下去的權利?李大芝理論上是一個“施害者”,但實際上她同樣成為了受害者,輿論的、廣大普通人和宋喬安施加的傷害,她本應有大好前途的新聞工作者,卻在身份曝光以後如過街老鼠。

王赦是一個律師,一個刑事律師,但他更多的應該是一個人權律師。爭取人權,為殺人犯或者精神病人爭取人權是他的理想。在被殺害者的人權被抹掉以後,再談殺人犯的人權,究竟有沒有意義?在他的邏輯裡,就是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即“死人是沒有人權的,活人才有人權”。宋喬安哭著大聲斥責的那句:“我兒子就沒有活下來的權利嗎?”人權究竟如何平衡,這就是分歧。王赦有他的理想,他一定程度上是理想的殉道者,但他的行為有沒有傷害別人?有,所以他有沒有"惡"?

應思悅不肯承認弟弟有精神病,弟弟挾持幼兒園事件發生後,電視新聞的直播讓她及家人備受困擾,以至於她把怒火遷怒到了無辜的李大芝身上。而當他弟弟因為精神病發作差點傷害到她們時,她意識到遷怒是不對的。可見,一旦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關聯,人往往都是防衛自己攻擊別人的狀態,這是下意識行為。當她傷害到李大芝的時候能稱之為“惡”嗎?

宋喬安和李大芝原本是互相給予期望的上下級關係,可是在身份曝光後互相仇視。李大芝的委屈和憤怒應該發洩,但宋喬安的失子創傷誰來彌補?宋喬安的搭檔說“我們都不是壞人,為何事情會這樣發展?”這也是留給觀眾的思考題。

與自己切身相關時,人往往都是利己主義者。

本劇的結構非常好,每集都是一個新聞事件開頭,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討論的是嚴肅話題,但沒有任何說教的意味,也沒有強行的劃陣營塑造正反面,非常客觀和理性的讓各種立場的人,有均等發聲的機會。

第一集是受害者。宋喬安夫婦失子,同樣都是受害者,來看區別。陳昭國有失子之痛,卻答應了王赦做殺人犯專題的建議,這關乎他的新聞理念和價值觀,他認為了解這些殺人犯的動機和原因有助於預防此類人或者事情再度發生,死者已矣,能預防是對活者有益的事。宋喬安就不一樣,她的理念與陳昭國一直有分歧。找出殺人犯背後動機根本沒有意義,不管是任何體制和完善的福利,都永遠都杜絕不了這種天生惡意的人。因此她對殺人犯的仇視和敵意,毫不掩飾。李大芝與父母如過街老鼠,活得卑微而壓抑,他們的受害者身份,有人看著非常可憐,但有的鍵盤俠卻義憤填膺。李大芝的老師說“你永遠都不要挑戰人性”,真是絕妙而殘酷的道理。

第二集是母親節。這集開頭是精神病患者的康復之家選址的爭議。這是不是一個公益的項目?但它落址在你的小區你願意不願意?小區居民抗議的理由是,精神病患者會影響居民生活,甚至會影響房價。有沒有道理?有的,為何要犧牲我們的利益來為別人的福祉讓步?做個利己主義者算是“惡”嗎?

宋喬安兒子死於母親節前一天,導致她非常抗拒母親節。同時和女兒的關係非常的僵硬。母親有教養責任,但宋喬安在遭遇失子之痛後,麻醉自己於工作和酒精,對女兒的身心健康的關係就疏忽了。那麼她的這種行為會不會影響她女兒的成長,或者是她女兒成年後犯罪,最後追究根本原因,所有旁觀者的憤怒指向宋喬安的教養問題,使之承擔和李大芝父母一樣的攻擊,成立不成立?

第三集講裂痕。原本關係非常好的李大芝和應思悅關係出現了列痕,原本非常支持丈夫工作的丁美媚與王赦的關係出現了裂痕。裂痕出現的原因,都開始於應思悅弟弟應思聰身上。應思聰原本是一個有才華的年輕導演,因種種原因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導致去幼稚園強行拍攝,再被不經證實的新聞媒體傳謠其挾持幼兒為人質,而造成一系列驚嚇和誤會。

這集,新聞媒體的無底線行為做了很大的批評。各大電視臺僅憑路人的謠言便殺到現場進行新聞直播,直播會引發圍觀,擴大事態,造成恐慌,也可能會刺激綁匪。就在警察行動把應思聰押出來時,直播畫面毫不掩飾,也不打碼。導致應思悅家人受到了各種騷擾,而李大芝是新聞工作者,這讓應思悅把無處發洩的憤怒聚焦到了她身上,兩人友好的關係出現裂痕。

王赦和丁美媚的女兒恰好是上這家幼稚園。丁美媚在切身經歷過孩子被挾持的謠言驚嚇後,對精神病患者的恐懼加深。丈夫在應思聰被押後,不管安撫丁美媚驚嚇後的心情讓她獨自回家,而自己留在現場為應思聰的權利發聲。以前她支持丈夫,因為事不關己。當事情關乎己身後,她對精神病人有了敬而遠之的想法。而丈夫王赦,不理會她作為女人的這種憂慮,指責她們這種好命的人對其他人不好命的人沒有同理心。夫妻之間產生裂痕。王赦屬於命不好的人,丁美媚是屬於好命的人,那麼好命的人就應該同情包容命不好的人嗎?丁美媚就應該要成全王赦的理想,而不允許自己小女人的憂慮得到安撫和保障嗎?

第四集講病識感。每個人生病了,但不承認自己有病。宋喬安不承認自己有病,她陷落在失子的創傷中,傷害自己,傷害女兒,與丈夫關係惡化,與周圍的一切都關係惡化。同事不止一次提到說她以前不是這樣的人,而現在她成為了脾氣不好時刻都準備罵人的上級。她的傷痛是痛,別人就應該為此買單對嗎?別人是否天然應該原諒她的行為?應思聰病了,得的是精神病,作為最親的家人第一反應都是為這種病羞恥和害怕,寧願得的是癌症。

第五集講罪人,第六集講槍響之後。李大芝一直在自己身份的逃避中,王赦鼓勵他們一家應該走出來,他們不是罪人。可是,李曉明在沒有通知辯護律師和家人的情況下,被突然宣佈槍決,而這一消息居然是從媒體處知道的,非常的諷刺。王赦醉酒質問,執法者就為了滿足民意的需求而殺掉一個人,程序正義在哪裡?執法者,政府,是否能被民意和輿論綁架,人命是否要為政治服務?

人性被裹挾,多的是充當幫兇的道具。

該劇從頭到尾都在批評電視媒體的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為了收視率,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觀眾只有7歲智商,刺激博眼球就對了,深度專業嚴肅是什麼?小時候不讀書,長大做記者,記者的汙名化究竟是民眾的素質造就的還是記者本身墮落的?臺灣媒體為收視率無底線做派在早年的白曉燕一案中有淋漓盡致的展示,如今是網絡媒體時代,為了鬥快鬥先,新聞基本上不經證實就播放了出去,錯了事後道歉更正了事。有沒有很熟悉?內地的電視臺沒發現,內地的網絡媒體,是不是常態?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惡意煽動和帶輿論節奏的事件越來越多,躲在鍵盤後面不用負責任的過激言語和網絡暴力越來越多。一個事件的真面目越來越難以看清,人性的善惡美醜越發沒有遮羞布。

制度也是幫兇嗎?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制度。宋喬安質問的挪威那麼好的福利和制度,為何還是出了無差別殺人犯?人性要做什麼事時,總是有辦法找到制度的漏洞,使之成為藉口和工具。

目前只看到第六集,期待後面更精彩的討論。誓要承擔一個大國責任的某國,在周圍鄰居或者某省都主動承擔各種社會議題的批判和討論時,依然只允許宣揚惡臭倒退的價值觀,好大的臉。